心繫家國 熱心慈善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陳瑞祺,又名禎祥,1885年出生於廣東新會。7歲開始在家鄉接受初級教育,13歲前往香港讀書,19歲開始隨父親在香港、越南經營米業。熟悉米店生意後,他在越南開設了廣和興、廣中興米業公司和碾米工廠。父親去世後,陳瑞祺全面接管了家族在香港、越南的米店業務,並著手進行改革、擴大。為解決市場供應問題,他購置了黃石公號貨船,常年往返越南與香港之間運送大米。憑藉著他的毅力和才智,米業公司迅速發展壯大,陳瑞祺本人也成為香港米商中的巨頭。1936年,他又成立了正心有限公司,經營房地產。
陳瑞祺自幼受到父親陳澄波“邦鄉乃家之源,富貴切不可忘之”的訓誨,雖身居香港、越南,卻一直心繫家國,樂善好施,盡己所能幫助貧苦百姓。1914年,家鄉因械鬥導致數千民房被焚燬,他捐出巨資幫助鄉親重修房屋,恢復家園。此後,他還長期為貧苦鄉親按月發錢發糧,一發就是40餘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瑞祺以國家民族存亡為己任,不僅命人把黃石公號貨船開回祖國用於堵塞長江口,構築防線,還多次從香港運送大米及衣服等物資到內地,發放給苦難同胞。1948年,陳瑞祺又在家鄉修建了“慈賢孝”醫院,為前來就診的鄉親贈醫送藥。廣東、山東、河南等地發生水災、旱災後,他也十分關心,派人前往災區捐錢捐物。
陳瑞祺十分關注祖國的發展。他認為教育落後是導致國弱民貧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須大力發展教育,改良漢字,提高國民素質。1927年,陳瑞祺在家鄉創辦以其父命名的第一所小學——澄波第一小學,隨後又創辦了澄波第二小學,並不斷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20世紀30年代,陳瑞祺先後在廣州、佛山、江門和港澳等地區創辦20餘間澄波義校,學校的一切開支由他個人負責,所有學生都可以免費就讀。在他創辦的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達幾十萬人。
1933年,經過長期的努力探索,陳瑞祺和兒子在陳澄波創造的“道漢字型”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更易學、易記、易寫的拼音新字“道字”,出版了《道漢字音》字典,並先後在廣州、香港、新會等地的學校推廣,讓更多人能夠識字,普及教育。
陳瑞祺還一心振興民族工業。他提出,輕視科學工藝,無補民生,要使用現代技術,發展現代工業。1936年,經過多年的苦心鑽研,陳瑞祺和兒女成功研製出了人造絲、棉、麻、玻璃等材料,以及風熱油、風寒油、霍亂散等藥品,並將這些藥品贈送給貧苦的病人。
陳瑞祺一生為國、為鄉、為民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們敬仰。而他本人的生活卻十分儉樸,經常穿著布衣布鞋,跟工人一起吃飯;私人汽車雖多次維修,也不肯更換。他做的慈善公益事業也從不以他個人的名義,只用“陳正心堂”為記。
1950年,陳瑞祺病逝。子女繼承他的遺志,愛國愛鄉,積極投身祖國教育和公益慈善事業,持續造福桑梓。
(廣東華僑博物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