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調研發現,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又出現新變種——“被動形式主義”。為應付一些花樣翻新的形式化考核,一些基層幹部“雖然很反感,但不得不搞”,陷入“用形式主義對付形式主義”的無奈。
圖源網路
細察基層幹部的現實吐槽,有遇事就要發定位、拍照片、錄影片的“留痕”需求,也有每日必須打卡簽到、線上刷分的“日活”安排,形式愈發多樣,但核心還是“以檔案落實檔案、以會議落實會議”那一套。問題在於,隨著網際網路技術不斷更迭,特別電子政務的突飛猛進,形式主義“創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一些地方,一邊要報材料、填表格,一邊要完成政務APP上的各種“大資料”統計要求,壓力不減反增。“一人照管60個小號、3部手機隨時連著充電寶、上廁所開會都不忘‘刷分’ ”這樣的案例,基層幹部不堪重負不說,生造出來的花哨資料也實在毫無意義。
發展電子政務是大勢所趨,將新技術用到工作上,圖的原是方便、高效、創新。這些應時之舉,成為基層之困,多半是考核方式出了問題。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對應著千差萬別、紛繁複雜的現實狀況。如若不問具體情況全都“一刀切”,考核標準與實際情況“兩張皮”,那些機械僵化的條條框框便成為懸在基層頭上的緊箍咒。“如果形式不是內容的形式,那麼它就沒有任何價值了。”當創新淪為形式主義的幫兇,也就與初衷南轅北轍。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多一位“表哥表姐”“打卡專員”,就少一份為人民服務的力量。基層減負如何減到位?必須向一些僵化的考核“指揮棒”開刀。多到基層走走轉轉,立足一線工作的難點、痛點、關鍵點,讓考核“指揮棒”更科學、更實事求是,基層才能跳出形式主義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