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應邀到菲律賓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作大會報告,這是我國首次將雜交水稻研究成果向國際社會公開報道。
如今,來自菲律賓的香蕉、菠蘿、牛油果、新鮮椰子……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滿足了中國民眾味蕾的需求。
中菲兩國農業合作正展現蓬勃生機。菲律賓人也沒有忘記當初那位,給他們帶來雜交水稻, 幫助他們增產增收的中國老人——袁隆平。
2003年4月,袁隆平在菲律賓內湖省考察交流雜交水稻種植情況(翻拍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劉鍇攝
菲前總統阿羅約近日在參加中菲農業合作論壇時發表影片講話,感謝袁隆平對菲律賓減貧事業作出的貢獻。
她說:“菲律賓稻農們要感謝袁隆平教會他們種植雜交水稻,幫助他們極大地增產增收。”
上世紀90年代,菲律賓希望引進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袁隆平便派出技術團隊參與攻關,共同培育出適應當地熱帶環境的雜交水稻品種。袁隆平生前先後30多次到訪菲律賓,在稻田裡向當地農民分享種植雜交水稻的經驗。
如今,雜交水稻在菲律賓的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公頃,每公頃最高產量達到15噸,是當地傳統水稻品種的3倍。在菲律賓的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都可以買到雜交水稻產出的大米。
2003年4月,袁隆平在菲律賓內湖省考察交流雜交水稻種植情況(翻拍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劉鍇攝
阿羅約說:“對我們菲律賓人來說,我們在減貧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由此見證的菲中兩國關係的促進,大部分要歸功於袁隆平教授的遠見卓識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依據官方資料,從菲律賓進口的香蕉已佔中國一半市場份額,菲律賓菠蘿對華出口穩定增長,菲律賓還是第一個對華出口鱷梨的亞洲國家……
如今,中國已是菲律賓農產品第三大出口目的地,雙方正在研究推動更多菲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與此同時,中國對菲農業投資也在持續增長,經營專案包括水稻種植、飼料生產、農機貿易、海水養殖等。
從一粒稻米、到多彩水果、再到生猛海鮮,中菲農業合作不僅帶來互惠互利的實際收益,還讓兩國民眾大飽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