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庭劇30年來為何長盛不衰?真實是最重要的標準

由 東方崇學 釋出於 綜合

有繼承 有突破

家庭劇新看點(圓桌談)

家庭劇是我國電視劇、網劇中十分亮眼的存在,數量眾多,影響力巨大。從1990年《渴望》播出拉開我國家庭劇的序幕,30多年來家庭劇出現了許多爆款。這一型別為什麼受到觀眾青睞?近年來家庭劇出現了哪些新變化、新看點?三孩生育政策的實施可能對家庭劇帶來哪些影響?我們邀請業內人士就這些問題發表看法。

嘉賓(以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陳其慶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內容版權購銷部副主任

戴 清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宏志 騰訊線上影片平臺運營部電視劇頻道負責人

王麗萍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

主持人:苗 春 楊文瑛

家庭劇為何長盛不衰

主持人:相較偶像劇、諜戰劇等其他題材型別,家庭劇為什麼更受歡迎?

王麗萍:表現家庭必須走進家庭。家庭小世界,足以表現社會的方方面面。最無奈與最傷心的,會從一個家庭故事開始;而最溫暖與美好的,也是家庭故事的那部分。

陳其慶:對家和親情的依戀是人類的共同情感。家庭劇以家庭生活為主要內容,展現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通俗接地氣,更易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也更易滿足觀眾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孫宏志:相比其他型別的劇,家庭劇講述普通人的生活,取材於身邊的故事,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很多優秀作品不僅僅表現主人公的生活困境,更給出了一些解決方案,給觀眾以引導,為觀眾看待自身生活提供了啟發。

主持人:30多年來,家庭劇自身也經歷了發展變化,曾出現過家庭喜劇,也曾出現過苦情劇、家鬥劇等。家庭劇發展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經驗教訓?

孫宏志: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家庭生活也相應地發生了巨大改變。在不同人生階段,人們面臨的問題也不相同,比如住房問題、育兒問題、教育問題、養老問題等。即便是相同的問題,也會因為時代的發展,產生新的矛盾,從而為影視劇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創作者需要積極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才能創作出當下觀眾有共鳴的作品。

戴清:家庭劇發展變化的原因,一是家庭結構、人口結構等社會原因帶來的變化,比如2007年以後,表現“80後”小家庭年輕人婚戀、職場奮鬥的都市情感劇等發展得更為紅火,代替了《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這類家庭倫理劇,原因即“80後”成長起來,走向社會舞臺的中心。2013年育兒劇的風行也有社會因素,比如人口結構的改變。家庭劇變化的另一個原因即大眾審美品位的變化,這一點也符合一般型別劇發展的基本規律,即遵循“創新—固守—模式化—新的創新”的發展演變。

王麗萍:苦情劇、家鬥劇的產生,有的是為了博眼球、追求收視率。苦到極致,鬥到慘烈,或許會成為一時的收視熱點,卻背離生活真實與藝術規律,保質期有限。這就提醒創作者,需要生活積累、知識儲備和藝術涵養。

真實是最重要的標準

主持人:好的家庭劇的標準是什麼?家庭劇靠什麼吸引觀眾?

陳其慶:充滿煙火氣的情節設定,鮮活立體的人物塑造,溫暖人心的情感表達,是一部優秀家庭劇必不可少的元素。對映現實、情感共通是家庭劇最大的優勢,好的家庭劇靠共鳴共情吸引觀眾。

戴清:優秀的家庭劇是“為人生”的創作,能夠真實地反映百姓的生存境遇、生命體驗與情感命運,凝聚著創作者對生活和人生的深厚體察和審美髮現,飽含著創作者對社會的思考和對普通人生存境遇、命運悲歡深厚的同情,能夠讓觀眾建立審美共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一些家庭劇創作上一味討巧、堆砌苦難、渲染苦情,還有的創作者缺乏對生活俯下身去、沉潛其中的誠意、熱情與堅持,一味將家庭成員間的爭吵、衝突作為推進情節的燃料,這樣的作品剛出現時,觀眾尚覺新鮮,重複多了,觀眾必然產生審美疲勞。只有以誠意致敬生活,探入生活的富礦,努力地寫人生——寫創作者熟悉的、有深切生活體驗的人生,寫出生活的真味、真意,寫出動人的細節與醇厚的意蘊,才能吸引觀眾。

王麗萍:好的家庭劇應該老少咸宜。吸引觀眾的要素是生活的真實和情感的真實,有同情,有憐憫,有疼惜,有善意。創作者的真情實感,會被觀眾接受。還有機智、智慧,還有幽默的力量、豐盈的想象力以及對未知特別是科幻領域的探索。永遠相信觀眾比編劇聰明,編劇必須“用心、用情、用功”,不負觀眾,不負韶華。

主持人:與過去觀眾喜愛大團圓的結局相反,《都挺好》《喬家的兒女》等劇以圓滿的結局收尾,卻被觀眾吐槽過於美化現實生活,您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孫宏志:我們的觀眾和過去相比,更善於思考,也更善於表達。每個觀眾的經歷不同,價值觀也有一定差異,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和態度可能會不同,這都是正常的。

戴清:《都挺好》《喬家的兒女》的創作質量總體不錯,《都挺好》的個別情節段落衝突過於激烈,最後的大團圓結局轉折過大,觀眾可能難以接受;《喬家的兒女》中,倒黴事過多集中在喬家兒女身上,每個人都過得很糟心,這也讓最後的團圓有牽強之感。情節衝突多、人物遭遇多,確實可以增加長劇集的情節點,強化戲劇性,在媒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易於抓住觀眾,但是否符合生活邏輯,始終是更具優先性的創作原則與藝術要求。

注重熱點 體現新變

主持人:近來播出的家庭劇體現出哪些新變?

戴清:家庭劇的總體趨勢是有繼承、有突破。如《團圓飯》《情滿四合院》等延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表現大家庭多子女、人物命運沉浮的故事模式,帶有較強的懷舊色彩,又融入了新時代人們對過往歲月的想象,是一種熒屏重塑與濾鏡下的追念;也有的偏於都市情感劇的表現路徑,都市時尚感更強,雜糅了職場元素、少兒教育元素,以《小別離》《小歡喜》《小捨得》三部曲、《我在他鄉挺好的》等為代表。還有一類是以家庭劇為基礎,雜糅甜寵劇和偶像劇元素,《以家人之名》《親愛的麻洋街》等是其代表作。

陳其慶:注重社會熱點,比如《小捨得》《小歡喜》等劇直擊子女教育、親子關係等熱點;注重傳遞溫暖,比如《喬家的兒女》《都挺好》最終迴歸溫情和團圓;注重精品化,比如《喬家的兒女》《父母愛情》等劇,收穫了高收視和好口碑,呈現出家庭劇精品化高質量的發展態勢。

主持人:目前,我國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孩子政策,這一政策可能對家庭劇帶來什麼影響?

王麗萍:希望看見喜劇故事。用輕喜劇的手法把社會生活、養老、教育、住房、醫療等家庭故事融合在一起,既表現大時代下的三孩故事,又輕鬆幽默勵志地反映一代代人的生生不息。

陳其慶:家庭劇主題跟隨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變化,未來更多新的社會熱點、新的家庭關係、新的家庭理念將融入家庭劇。三孩政策的實行,為家庭劇提供了更多素材,使得家庭劇在人物塑造、關係搭建、情節編織上融入一些三孩家庭的生活百態和社會話題。

戴清:家庭人口的變化,會豐富家庭劇的人物關係,也會催生更多的大家庭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回歸上世紀90年代的大家庭故事,但又帶有新時代環境中的新意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