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後,看法國有哪些變化

  【記者連線】

光明日報駐巴黎記者 何農

相隔16年之後,記者重返光明日報駐巴黎記者站崗位。抵任之後,透過街頭巷尾的觀察感受,以及在疫情限制下與當地有關人士的少許溝通,對比22年前的到任和16年前的離任,記者看到了一些變化。

16年後,看法國有哪些變化

11月21日,人們走在點燈後的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當日,香榭麗舍大街迎來一年一度的點燈儀式。新華社發

首先似乎是小商、小販、小店更多了。比如說,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小縫補店。這種店一般都集中在居民區附近,門臉不大,門檻很低,專門做一些改褲腰、縫釦子、修補檯布、做窗簾等小活計。收費不高,但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生意相對也比較忙。還有就是麵包店、點心店、小的雜貨店更多了。麵包和甜點是法國人每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東西。開個這樣的店,如果不是追求高大上的話,技術含量也不是太高。小雜貨店則起到了為大的綜合性超市拾遺補闕的作用。這些小生意雖然利潤有限、開門時間長、工作辛苦,但如果仔細經營、持店有方、認真滿足顧客要求,一個小店養活一家老小,也是沒有問題的。

其次,還有一個新現象,就是幾乎所有為大眾服務的商家,無論是綜合性超市還是理髮店、洗衣店等,營業時間都普遍增加了。竟然有了到晚上10點才關門的超市和週六週日也開門營業的商店。這在20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那時,商家在週末特別是週日不能開門,因為這會違反勞動法、給競爭對手造成不當優勢、非法獲利,並侵犯職工人權。看來,這些障礙現在都被或多或少地清除了。這得益於2015年透過的由多達200多項條款組成的“支援經濟增長與活動法案”。時任社會黨人總統奧朗德麾下的經濟部長馬克龍,努力推動這一法案在國民議會獲得透過並在社會生活中儘快實施,史稱“馬克龍法”。該法案為企業鬆綁,為提高企業競爭力作出了貢獻。這與2000年前後,同為社會黨政府推動的“每週工作35小時法案”,既有理論上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實踐中的修正與否定。同為社會黨政府,至少在勞動法改革這一“老大難”問題上,勇於面對難題、迎難而上,與時俱進、挑戰慣性的勇氣和實踐,還是值得肯定的。馬克龍從經濟部長變成了總統之後,繼續推動勞動法改革,這是後話。

總體而言,法國人的生活方式沒有太大的變化,或者說幾乎沒有變化。文化生活仍然佔據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休閒享受仍然是法國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各級政府決策,不輕易服從、不放棄特立獨行,這些基本反抗姿態仍然沒有改變。從日常生活習慣中看,記者覺得最大的變化是,熟人碰到打招呼時,親臉貼臉少了、碰拳碰肘多了。當然,也許這只是目前疫情狀態下的特殊場景。

多年來,法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在經合組織的各項排名中總體而言不算太好,但也沒有太差。根據法國經濟統計研究院的最新資料,6741萬法國人中,現在的失業率為8.1%,通貨膨脹指數為2.6%,而經濟增長為3%。

從法國經濟部的檔案《國家對中小企業發展財政支援的黃皮書2022》中可以確切地得出結論,法國政府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財政支撐。具體做法包括減稅、減免行政手續費用、鼓勵風險投資進入該領域、努力取得歐盟的有關支援等等,在法律財稅行政等各個層面為中小企業的創立和發展提供方便。這也許多少能夠解釋記者觀察到的積極變化。

這20年來,在國際形勢、歐洲局勢複雜演變的大背景下,法國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前行。進入21世紀以來,法國先後經歷了取消法郎、實行歐元的幣制改革,趕上了“9·11”恐襲特別是緊隨其後的反恐戰爭,以及其給國際格局帶來的巨大變化。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09年年底歐洲開始的主權債務危機,又為歐洲和法國的發展雪上加霜。2014年,由敘利亞戰爭引發的難民危機,以及後來英國脫離歐盟的脫歐危機,一次又一次地引發公眾對歐盟的信心危機。2015年年初開始,法國再次成為國際恐怖組織的主要襲擊目標,幾場恐怖襲擊為法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心理衝擊。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引發的對經濟發展的全面威脅和社會動盪,至今仍然沒有結束。

有輿論認為,所謂的第4波、第5波疫情等,只是感染病例在不同階段的數字變化而已。其實說到底,人類社會面對的是同一次歷史罕見的疫情。疫情在變化中持續,我們也要讓生活繼續,而除了堅決和靈活地應對,似乎別無選擇。

  (光明日報巴黎11月28日電)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29日 1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04 字。

轉載請註明: 16年後,看法國有哪些變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