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提出長達283頁的《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宣稱將“動員美國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日益崛起的全球力量”。這項法案是美國在面臨內外政策困境之時,兩黨欲借對華政策凝聚共識的行動,同時國會借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尚未出臺之際,意欲塑造新政府的對華政策框架。
根據參院外委會網站,法案內容主要包括五部分。其一,“投資於競爭性的未來”,分別在科學與技術、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術等領域授權拜登政府與中國競爭和對抗。其二,“投資於盟友與夥伴國家”,重申美國對印太地區盟友和夥伴國家的承諾與支援,要求提升美國在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中的領導地位,並在全球應對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挑戰”。其三,“投資於美國的價值觀”,要求拜登政府插手中國的香港、新疆等地區事務。其四,“投資於美國的經濟方略”,要求拜登政府對抗中國“掠奪性的國際經濟行為”。其五,“確保戰略安全”,在核與彈道導彈問題上與中國保持接觸。
據美國媒體報道,該法案由參院多數黨領袖舒默推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主與共和兩黨在對華問題上的共識。參院外委會主席梅嫩德斯宣告稱,這項法案代表了“前所未有”的兩黨合作,目標是確保美國在未來幾十年中有實力在所有方面和中國競爭,使華盛頓能真正面對“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構成的挑戰”。參院外委會共和黨首席議員裡施則呼應梅嫩德斯的宣告表示,他很高興法案中包含“強有力、可操作的”計劃來對抗中國對美國大學的影響力。
此外,美國國務院的相關表態也表明政府與國會在此問題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識。在被問及這項法案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說,與中國競爭原本就是拜登政府面臨的決定性挑戰,因此國務院樂於與國會攜手合作。加之,參院外委會發布上述法案的當天,美國商務部宣佈將7箇中國超級計算機實體列入“實體清單”,雙方緊密配合的態勢相當明確。
整體上看,美國國會在此時推出這項針對中國的法案,只能證明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自信正在喪失,不安全感正在加劇。當前的美國正面臨多重危機:新冠疫情尚未緩解,經濟復甦的壓力巨大,國內槍支暴力、種族歧視問題前所未有的嚴重,國際上朝核、伊核問題仍然缺乏應對良方。然而,即便如此,民主與共和兩黨的惡鬥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雙方在經濟刺激、減稅還是增稅、移民改革、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上難以達成共識。拜登上臺將滿三個月,許多政策主張只能透過行政命令實施,足見兩黨協作難上加難。
在此背景下,樹立中國這樣一個“戰略競爭對手”,成為凝聚兩黨共識的唯一方式。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對華全面遏制與打壓措施,不僅嚴重毒害了中美關係的氛圍,其政策影響仍在發揮消極的作用。另一方面,迫於美國國內保守勢力的壓力,拜登政府也不能輕易轉變對華政策。這成為美國新政府上臺以來,雖然在多個領域撥亂反正,唯一在對華政策上建樹很少的根本原因。目前看,美國政府似乎更傾向於利用國內要求對華強硬的所謂民意,從而構建與中國競爭的強大社會基礎。在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尚未正式出臺之際,國會急匆匆丟擲上述法案,也有給政府“定規矩”的考慮在內。
然而,問題在於構建一個強大的對手不僅無益於美國本身問題的解決,反而會為解決問題製造更多的困難。試想,無論在應對氣候變化,還是防範新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乃至確保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等議題上,美國都需要與中國攜手合作。與此同時,美國以維護所謂“普世價值”為名、干涉別國內政的做法,不僅無益於中美關係的穩定發展,而且還增加兩國衝突與對抗的可能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國會此時推出所謂重磅對華法案的做法不僅不明智,從其內容上講可謂鼠目寸光,甚至對中美關係未來的發展貽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