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暢想:當我們穿越到“零碳社會”……

原標題:日媒暢想:當我們穿越到“零碳社會”……

參考訊息網3月3日報道 日本《朝日新聞》2月22日發表一篇題為《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生活什麼樣》的文章,文章以穿越者的口吻,描繪了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生活場景。全文摘編如下:

現在是2050年的5月,我是一個生活在地方上的初中生。今天學校正好放假,終於能睡個懶覺了。醒來時聽到從父母的書房裡傳出開視訊會議的聲音,原來已經到上班時間啦。

大概在30年前,人類遭遇了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為了減少人與人接觸的機會,遠端辦公得以普及。據說在那之前,人們每天都要去公司上班。

綠色能源普及

該做早飯了。如今所有家庭的灶臺和熱水器都實現了電氣化,而且全面聯網,做到了徹底節能。建造房子的時候也使用隔熱材料,所需能源由屋頂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提供,也就是零能耗廉價住宅。

白天用不完的電可以儲存在家用蓄電池和電動汽車的蓄電池中,留待晚間電力吃緊或是發生自然災害時使用。

今天我打算乘坐巴士去朋友家拜訪。在我們這樣的小地方,大家出行普遍都會使用“需求響應巴士”。也就是說,這種公交車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規劃路線的,使用方便,節能環保。只要我向綜合資訊終端傳送目的地的地址,10分鐘之後它就會回覆我,“已經在家門口等你了”。

我上了車,對面方向駛來的轎車大多是電動汽車。公交車和卡車則是用氫燃料驅動的燃料電池車。飛機也是依靠以藻類為原料生產的生物燃料飛行的。現在流行的是緊湊型城市,很少有人擁有私家車。人們出行基本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是共享電動汽車,或是乾脆步行和騎腳踏車,因為人行道和腳踏車道之類的設施都很完善。

從車窗望出去能夠看到白色風車。我住的地方風力發電產業十分發達,多餘的電能會出售給大城市。現在的主要電力來源是分散在各地區的可再生能源。

就我個人的感覺而言,那些利用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發電、用電動汽車電池協助調節電力的普通家庭也成了電力供應的中堅力量。

蘊含多種可能

以上有關去碳化社會的想象都是基於我們對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五味馨的採訪而開的腦洞。有些人可能想要生活在這樣的未來,也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想法過於天真。不過這僅僅是一種猜想,未來什麼樣可以有多種可能性。

30年後,人口可能會更少,少子高齡化的問題會更加嚴峻。五味先生說:“重要的是我們要具備這樣的視角,即在實現去碳化目標的同時,努力尋找解決其他經濟、社會問題的方法。”

日本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在去年釋出了題為“零能耗世界”的報告,給出了實現去碳化社會的兩種設想路徑:

其一,在以可再生能源為主要電力來源的情況下,交通系統的電動化和自動化、建築物的零能耗、遠端辦公等領域都將取得進展;在繼續依賴化石燃料的情況下,僅有一部分領域會發生變革。

其二,廣泛運用將二氧化碳深埋地下的技術。但是,國內現有的二氧化碳填埋地將在10年後耗盡。此外,日本每年都要耗費巨資進口化石燃料。按照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慄山昭久的話說,即便是在二氧化碳填埋技術得到普及的情況下,去碳化有可能在一時可行,但也無法持續。

道路並不平坦

要想建成去碳化社會,關鍵是要提前對現狀有所瞭解。

去年,日本承諾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也就是說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到與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的量相平衡的程度,實際上就等於是“零排放”。

隨著最新技術的普及,運輸部門、服務業部門和家庭的去碳化雖然會在某種程度上較易實現,但建築物和交通工具屬於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的間隔期通常較長。所以,要想在2050年如期完成目標,必須儘快展開行動。而工業部門的去碳化則伴隨著更多困難,因為那些將要發揮重要作用的東西還看不到投入使用的跡象。

無論對未來做出何種想象,前進的道路都不是一片坦途。由於制度和價值觀的轉換也很重要,所以,在展開全民大討論的時候也需要參考肩負著未來的年輕人的視角。

來源:參考訊息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10 字。

轉載請註明: 日媒暢想:當我們穿越到“零碳社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