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3日電 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23日表示,將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資訊庫,加強監測預警,根據他們困難的情況,針對性地給予相應幫扶和救助。
23日下午,國新辦就民政事業改革發展情況舉行釋出會。會上,有記者問:當前中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還沒有解決,部分群眾的生活還面臨一些困難,請問民政部在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方面有哪些考慮和打算呢?
唐承沛回應稱,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但低收入困難群眾還將長期存在。比如低保物件、特困人員,農村還有一部分易致貧返貧人口,另外還有一些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人員等,對這些群眾的基本生活,黨和政府還要繼續給予關心和幫扶。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民政部重點要做好幾方面工作:
一是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資訊庫。全面開展低收入家庭認定工作,以低保物件、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為重點,建立動態更新的低收入人口資訊庫,加強監測預警,就是要在茫茫人海中把困難群眾精準地找出來,根據他們困難的情況,針對性地給予相應幫扶和救助。
二是健全完善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把走訪發現需要救助、需要幫扶的困難群眾作為基層組織的重要工作內容,當然也包括大資料監測預警,推動救助理念從“被動救助”向“主動救助”轉變。支援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主動發現,形成主動救助合力。民政部已經陸續公佈了全國各級3700多個社會救助服務熱線,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渠道暢通,做到及時發現、及早介入、及時救助。
三是構建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根據困難情況和致困原因,劃分出低保物件和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幾個救助圈層,運用不同救助政策實施兜底保障,形成綜合救助格局。
四是創新發展社會救助服務方式。過去我們的救助主要偏重於物質救助,給米、給面、給油、給資金,現在困難群眾有了多元化的需求,對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還要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形成“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創新急難社會救助,對群眾的緊急性生活困難,實行“小金額先行救助”,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再進行跟進救助。實行小金額先行救助,就是當困難群眾遇到緊急困難的時候,救助工作要突出一個“快”字。逐步取消戶籍地、居住地的申請限制,探索由急難發生地實施臨時救助。
五是不斷提升便民利民服務水平。全面推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把低保等社會救助稽核確認權下放到鄉鎮和街道,因為它們更靠近困難群眾。加強社會救助資訊化建設,實現各個方面的救助幫扶資訊統一彙集、互通共享。在此基礎上,推動社會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傳統的進村入戶方式還要繼續保持,做到既有“面對面”,又有“端對端”,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加方便、更加有效的救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