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馬珺:建議設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協同立法工作委員會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賈永標)連續多年實地走訪沿黃流域城市,與專家、工人、群眾面對面交流,把提案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全國政協委員、洛陽理工學院副校長馬珺的執念。

“有了一個好的選題,並不一定能拿出一份好的提案。”在接受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專訪時馬珺說,提案不是臆想出來的,這背後需要腳踏實地的調研,要有資料和事實,這樣的提案才最接地氣、最實在,才是利國利民的好提案。

近年來,憑藉這股韌勁,馬珺始終將目光聚焦在三大領域:一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二是南水北調利國利民工程;三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談黃河流域:建議確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區域協同立法機制

近年來,由於黃河流域9省區各自的發展模式、發展水平、立法機制不同等因素,導致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制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具體來看,沿黃流域9省區在大氣汙染防治法規、水資源保護法規、固體廢棄物汙染防治法規、地方環境標準等環境立法中存在諸多差異,比如同一立法事項立法形式不同,有的是地方性法規形式規定,有的則是地方政府規章形式,對黃河流域的協同治理造成了制度規範層面的制約。

對此馬珺在實際走訪和調研後建議,設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協同立法工作委員會,服務於9省區在環境立法上的協調對接。

在她看來,各省區工作委員會由9省區省級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牽頭,組織司法廳、生態環境廳以及環境保護領域專家學者組成,其性質為9省區環境立法的內部協調機構。9省區可透過共同簽署協議的方式設立。工作委員會可根據立法事項的不同,分別向9省區人大或政府提出擬立地方性法規或規章的建議,以此確保9省區人大、政府間的協調和溝通。

在此基礎上,還有必要建立區域衝突法規清理的常態機制。依據立法法中處理立法衝突的一些原則性規定,同時發揮9省區創造性,結合9省區實際特點,制定區域衝突法規清理的具體標準、操作程式。可主要由9省區分別梳理本區域內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及其他規範性檔案,對其中帶有地方保護主義傾向的條款進行定期清理和定期溝通,就9省區衝突法規清理情況相互反饋、互相督促,保持動態跟蹤,及時處理新出現的法規衝突問題。

“去年兩會結束之後,我就帶領團隊到鄭州、開封、三門峽、焦作等沿黃城市進行調研,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境以及如何進行解決。”馬珺說,在提案形成過程當中,團隊多次召開專家論證座談會,反覆修改提案,其中最讓自己感動的就是相關部門和普通民眾的支援。

談南水北調:可立法完善生態補水的相關法律制度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也是馬珺關注的重點之一。她在調研中發現,南水北調工程是多目標、多效益的調水工程,調水活動牽扯水源地區和上下游地區的取水、航運和生態等。當前一方面是受水區與水源區取用水的統一規劃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由於丹江口水庫入庫徑流的隨機性,導致生態補水活動面臨補水時機、補水水量等排程活動的不確定性,需要在補水規劃方面進行進一步完善。

“由於生態補水實踐的時間較短,當前我國尚未建立相對完善的制度體系。鑑於生態補水規劃與流域規劃有密切關係,因此,在構建生態補水規劃制度方面可借鑑水利部頒佈的《江河流域規劃編制規範》第15項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的要求構建生態補水的專項規劃制度。”馬珺說。

她還表示,南水北調水源地上游、水源地周邊以及受水區的氣象資訊、水文監測資訊、環境監測資訊、林業資訊、農業資訊和政府相關政策等資訊是生態補水的資訊基礎,事關生態補水的啟動和排程。

因此建議各受水區省、直轄市用水合同單位的各級機構(含供水水廠)與中線監管局建立相應的聯絡機制,明確聯絡人和聯絡方式。受水區地方政府及時反饋生態補水相關資訊,建立生態補水活動的反饋-響應機制。

在完善生態補水監測和評價機制方面,馬珺建議,應當強化技術監控手段,實時監控補水河道水質、下洩流量變化情況,儘可能防止生態補水轉變為生產與生活用水。同時建立生態補水評價指標體系,對生態補水地區的地下水位、補水河道水生態系統、補水區域的植被生態系統、局地氣候等主要的生態系統表徵指標變化進行系統、科學的評估,以便為生態補水活動提供動態調控反饋。

談高校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結合點

此前河南省委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十大戰略”,其中“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備受各界關注。

作為一名資深高等教育工作者,馬珺表示,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十大戰略之首,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新發展階段,必須堅定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這個“華山一條路”,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依靠優秀人才,來加快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是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主體,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在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和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方面,高校作用無可替代。”馬珺說,在這一背景下,要發揮高校學科特色優勢,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發揮高校高層次創新平臺、科技創新團隊優勢,為創新驅動發展、創新能力提升助力;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為一流創新生態和創新高地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談及如何提高高校的創新源頭供給能力,馬珺表示,要提高創新源頭供給能力,高校必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必須提升成果轉化能力。

以洛陽理工學院為例,該校圍繞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實施“智匯洛理”人才強校計劃,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同時發揮建材特色優勢,依託學校河南省科技智庫綠色建材創新發展研究基地,加快綠色建材與製備技術研發,建設綠色建材科技創新高地,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加強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協同,打造創新聯合體,開展前瞻性科研專案攻關和一流創新平臺建設。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學校持續建好用好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國家級眾創空間等三項國家級科技創新創業平臺,支撐服務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洛陽科技大市場,積極開展成果轉移轉化、技術交易交流等活動。”馬珺說。

責編:楊志瑩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68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政協委員馬珺:建議設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協同立法工作委員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