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來了,寒潮降溫!記住3個養生重點+12個食譜保平安!

 

早上一起床,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氣溫的驟降。

11月6日,中央氣象臺升級釋出了暴雪黃色預警;隨後,預警再次升級,變為暴雪橙色預警!

立冬來了,寒潮降溫!記住3個養生重點+12個食譜保平安!

不少地方已經迎來了大雪,甚至連南方也“逃不掉”。

立冬來了,寒潮降溫!記住3個養生重點+12個食譜保平安!

隨著這波寒潮來襲,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立冬!

“冬季進補,上山打虎”,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俗稱“補冬”, 但是也不能“盲補”,這裡總體給大家一些健康提醒。

立冬養生,記住三個原則!

1.養腎——少鹹多苦

寒冷的天氣進補,飲食應少鹹多苦。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王雪梅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解釋,按照中醫理論,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

從五行理論來說,鹹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冬季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就應該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禦過亢的腎水了。

2.養胃——少寒多溫

冬季進補應驅寒暖胃。從中醫角度講,冬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程,氣溫比較低,如果不注意保暖,不慎受涼,會使得寒邪內克於胃腸,導致胃腸不適。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食補中採用溫補類粥品進行調理,在膳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食物,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

3.養神——早睡晚起

養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早睡。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陳秀華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冬季應早睡晚起,著眼於“藏”,不輕易擾動陽氣,也不過度憂心操勞、躁動心神。

但因天氣寒冷,睡眠會受到一定影響,建議有條件最好睡個午覺,也能有效預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臟疾病的發生。

立冬進補,記住4個“三”!

我國幅員遼闊,進補也有區域之分。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王雪梅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中醫裡的立冬進補也有個地域原則:

南方清補

北方溫補

高原潤補

具體來說就是,北方地區的冬季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然已入冬,但氣溫較北方地區要溫暖得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主,比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木耳、冰糖為宜,比如冰糖燉雪梨就是不錯的膳食。

當然,還需要注意小環境。比如家中有暖氣、空調的,環境就相對燥熱一些,進補也要注意潤燥。

三種“菜”

1.白蘿蔔——消食清火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藥學部李春華在2015健康時報刊文指出,白蘿蔔有“賽人參”的美譽,中醫認為它能下氣,消食,除疾潤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冬季氣候很燥,每個人的火氣都很大、情緒也容易激動。尤其是老人的血管很脆弱,在這種氣候下,著點急血壓更容易升高,若是適當喝點白蘿蔔汁也可以清理內火,不讓情緒產生太多波動。

2.山藥——健脾益胃

營養師錢立新在2019年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冬季適宜吃根菜,例如山藥就是好根菜。山藥是藥食同源的食材,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比如皂甙、黏蛋白、黏多糖、氨基酸、維生素C等保健物質,健脾、益胃、益肺。而且,鉀含量非常豐富。

3.蓮藕——清熱健脾

石家莊市中醫院製劑室主任中藥師吳文博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中醫認為藕生食能清熱潤肺,涼血行瘀;熟吃可健脾開胃,止瀉固精、補腦。有“長壽菜”的稱謂。冬天吃,不僅能清熱潤燥,還能“上下通氣”,是順氣佳品。

生吃可以把藕洗淨去皮,用開水燙一下,然後切成薄片涼拌就可以了,也可以將鮮藕洗淨去皮榨汁,與鮮梨汁、甘蔗汁等混合飲用。熟吃可以做成鮮藕燉排骨、蓮藕粥等。

三種“果”

冬天戶外活動少,保暖做得好,再加上室內取暖溼度降低,容易讓人出現口乾、便秘、咽疼等“上火”症狀,因此增加水分、維生素的攝入更加重要,應多食一點果蔬。

1.甘蔗——清熱潤燥

營養師馬嵐2013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在中醫上,甘蔗味甘性寒,是很好的“瀉火”食品,有清熱潤燥的作用。甘蔗清涼爽口,含有豐富的糖分、水分和對人體新陳代謝有益的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最適合冬季吃,幫你澆滅體內燥火。

2.梨——潤肺通便

營養師周芳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梨的特點就是“水多”,被稱為“天然礦泉水”,水裡不光有維生素C、鉀等營養成分外,還含有較多膳食纖維,具有較好的通便作用,特別適合被便秘困擾的人。梨既可以生吃,也可蒸熟後食用,可以潤肺,其所含的配糖體及鞣酸等成分,對咽喉有養護作用。

3.柚子——下氣消痰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馮斌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冬季嗓子幹、發癢、咳嗽的孩子特別多,這跟天氣乾冷,孩子在空調、暖氣房中呆的時間過久有很大關係。這種情況,可以吃點柚子。柚子有健脾消食、潤肺止咳、下氣消痰的功效,現代研究也發現,柚肉中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C,有提高免疫力、促進消化、幫助通便的作用。

三碗“湯”

1.芡實雞肉湯——益氣養胃

上海中醫藥大學營養學副教授孫麗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胃不舒服大多數都是“作”出來的,比如不注意保暖、吃刺激性食物等,對於冷天來說,一定要暖胃,推薦芡實雞肉湯。

藥食兼優的芡實、菱角、板栗等是養胃佳品,它們均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以及多種維生素,具有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益精等功效。在冬季進補的最佳時期,可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燉湯服,或用芡實燉雞肉或者芡實燉瘦豬肉等。

2.栗子羊肉湯——補腎強筋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營養科張凡在2017年健康時報刊文指出,羊肉性熱、板栗性溫,冬天進補喝此湯就再合適不過了。

羊肉性熱,味甘,中醫多用於治療腎陽不足、腰膝痠軟、虛勞不足、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等症。枸杞能夠滋腎潤肺、補肝明目,中醫多用於治療肝腎陰虧、目昏多淚、腰膝痠軟、虛勞咳嗽、消渴等病症。栗子可用於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是不錯的冬季進補佳餚。

3.紅薯生薑湯——益氣潤腸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科主任醫師黃穗平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冬季正是吃紅薯的季節,推薦一款用紅薯製作的藥膳——紅薯生薑湯。

紅薯有健脾養胃、潤腸通便的作用。搭配溫中散寒的生薑,還能起到益氣潤腸的作用,就像《綱目拾遺》裡說的:“煮時加生薑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功。”這樣一碗暖身甜湯,適合體質虛弱而大便不通的人食用。

三碗“粥”

1.生薑蘇葉粥——祛寒平喘

冬季感冒多由風寒引起,主要表現為發熱,畏寒、無汗等症狀。多食熱粥,有助於發汗散熱、祛風寒。湖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甘愛萍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生薑蘇葉粥中生薑是中醫常用的藥材,有祛痰、祛寒、補氣、除痘、平喘的作用,而蘇葉也有發散風寒的作用。白粥熬好後加入10克蘇葉,3片生薑,再開鍋後即可食用。

2.松子粥——潤肺滑腸

冬季皮膚乾燥,老人易皮膚瘙癢,可以試試松子粥。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中醫科來要水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松子粥能補虛、養液、潤肺、滑腸,適用於中老年人及體弱早衰、產後體虛、頭暈目眩、肺燥咳嗽咳血、慢性便秘等症。松子仁50克,研碎,同粳米50克煮粥,粥熟溫後衝入適量蜂蜜即可,宜早晨空腹及晚上睡前服食。

3.海鮮粥——清補養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張晉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海鮮粥是非常適宜冬季清補的藥膳之一,以粳米、蝦仁、文蛤、螃蟹為主要材料。若陰虛內熱明顯,則稍加溫熱的海蝦;若脾胃虛寒者,則可多加海蝦,少用文蛤和螃蟹,且可加薑絲加強暖胃和中的效果。

來源:健康時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11 字。

轉載請註明: 立冬來了,寒潮降溫!記住3個養生重點+12個食譜保平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