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
9月15日,世界橋樑領域又一里程碑式工程——福(州)至廈(門)高速鐵路泉州灣跨海大橋主塔正式封頂。
據中國鐵建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鐵四院”)福廈高鐵指揮長李平卓介紹,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全長20.3公里、主跨400米,是國內外首座高鐵跨海大橋;設計行車時速達350公里,為世界最高;世界第四長跨海鐵路大橋;全球首座採用免塗裝耐候鋼的大型跨海工程。
以時速350公里速度行駛,大橋設計如何在臺風下保持穩固?如何解決渦振?大海洋環境下,腐蝕問題怎麼處理?大地震來了,橋樑能經受住嗎?
“大橋設計面臨多項技術挑戰。”鐵四院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設計負責人曾甲華說,跨海高鐵大橋,設計最關鍵是抗風以及保持高速行駛,否則橋樑會因風產生嚴重的橫向晃動和上下震幅(渦振)現象。
泉州灣位於沿海高風速帶,風速大,風況複雜,全年6級及以上風力天數達91天。鐵四院技術團隊在大橋設計中採用大量新結構和新技術。
“設計主樑採用流線箱形結構;通航孔主橋採用主跨400米雙塔鋼-混組合梁斜拉橋,兩側深水區引橋總長約4.3公里、採用3-70米無支座整體式剛構橋,為國內外鐵路橋樑首次採用。”中國鐵建鐵四院橋樑院總工程師嚴愛國說。
這些結構設計,使風場漩渦流暢繞開橋體,減少了複雜風環境下的風致振動,避免了虎門大橋等國內橋樑今年發生的異常渦振現象。根據系列風洞試驗等驗證,泉州灣跨海大橋可抵抗12級強颱風,渦激振動幅度控制在驚人的5毫米以內。
新結構、新技術的採用,使福廈高鐵達到全線時速350公里運營目標,過跨海大橋不再減速,達到在不設風屏障等防風措施下,動車在8級大風下以時速350公里速度行駛不限速、11級暴風下不封閉交通的目標。
除了抗風,在海洋氣候高鹽高溼腐蝕環境下,如何保證高速鐵路跨海大橋長效防腐耐久?這是設計面臨的又一個難題。
針對海洋環境下橋樑重要結構的鏽蝕問題,鐵四院設計團隊聯合鞍鋼集團,在全國首次為大橋索塔鋼錨梁和支座選用耐海洋大氣腐蝕鋼;免塗裝(不塗油漆)、不設除溼系統,為全球首座採用免塗裝耐候鋼的大型跨海工程,適應了高鹽高溼的海洋腐蝕大氣環境。
“透過反覆比選和驗證試驗,成功研製了鎳系耐海洋大氣腐蝕鋼、配套高強螺栓及焊接材料,基於鋼材自身生成緻密穩定的鈍化鏽層,阻止氯離子滲透。”嚴愛國說,專案課題成果體現“以鏽制鏽”理念,達到海洋環境下橋樑全壽命期的長效防腐效果。
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結構鋼室主任楊穎教授級高工表示,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專案,打破了免塗裝耐候鋼只能應用在普通大氣環境和濱海環境(離海岸線1公里以上)的世界技術格局,推動了世界耐候鋼橋的發展,實現“免塗裝、綠色耐久、鏽色之美”的綠色全壽命設計。
泉州灣高鐵跨海大橋地處臺灣海峽西岸,屬地震高烈度區,從機率上具備發生8級強震的可能性。
如何解決長聯高墩跨海大橋的抗震設計難題?
“設計團隊研製採用了縱向粘滯阻尼器、可剪斷的耐候雙曲面球型鋼支座、金屬阻尼器的綜合減隔震體系及技術;採用無支座整體剛構橋,實現長聯高墩橋樑的柔性高墩、梁部體系協同受力,解決了地震高烈度區長聯高墩大跨橋樑的抗震設計難題。”曾甲華說。
福廈高鐵泉州灣大橋設計還充分融入海洋元素。橋塔採用了貝殼形曲線橋塔,寓意為“泉州作為福建省經濟第一強市、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及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將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契機下,揚帆起航,重現海上貿易和世界大港的輝煌。
專家認為,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將推動我國大跨度高速鐵路、跨海橋樑的技術發展,成為中國高速鐵路2.0版的代表性工程之一、世界橋樑領域的里程碑式工程。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張爽
稽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