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據中新網報道,近年來,中國數字藏品在文旅融合應用的場景上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也為文旅產業打開了傳播推廣的新視窗和發展契機。
“但總體上看,中國在文旅資源數字藏品深度開發上和地區均衡發展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全國人大代表、民盟山西省委會副主委、太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閻美蓉近日受訪時建議,儘早出臺數字藏品相關法律法規,有效引導文旅數字藏品開發和產業健康規範發展。
資料顯示,中國數字藏品市場年增長率為150%,預計到2026年,數字藏品市場規模達300億元人民幣。同時,數字產品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文化價值、收藏價值、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賦能價值。
“數字藏品+”與旅遊、博物館、非遺方面的創新融合,其意義非凡。閻美蓉表示,此舉可把旅遊產業“帶起來”,讓博物館(院)“活起來”,使城市IP“亮起來”,將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傳起來”。
當前,中國數字藏品在文旅融合應用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閻美蓉告訴記者,相關部門對數字藏品認識不充分、相關政策支援缺位,缺乏市場化手段和激勵機制。
閻美蓉認為,文旅數字化產品及相關文化資源未能有效挖掘、利用,同質化嚴重,產品創新不足,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和相關既懂技術又懂文旅知識的開發專業人才。
為此,她建議,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出臺關於“數字藏品+旅遊+文物+非遺”的實施方案,並將城市數字化IP列入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對發行平臺、產品質量等加強監管,強化對藏品的內容和價值體現。
“政府鼓勵扶持,整合社會資源。”閻美蓉建議,依託已有的知名專業化數字藏品平臺,發揮其市場優勢,共贏發展。借鑑經驗,搭建政府主導的數字藏品官方平臺,整合社會文旅資源,形成集聚效應。
閻美蓉說,可以探索數字藏品與實體文旅產業相融合的創新盈利模式,挖掘各地有代表性的文物或非遺專案產品,開發具有市場號召力和故事性強的數字文創藏品,實現線上數字藏品與實體景點的有機融合。
同時,引導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人與各型別數字藏品平臺合作開發數字藏品,如磚雕、剪紙、風火流星等;圍繞數字技術、產品研發、營銷推廣等方面培養一批專業化人才隊伍。
【來源:中國新聞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