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並非孩子玻璃心,而是父母這2方面沒做好
孩子小時候哭鬧是免不了的,可是動不動說兩句就哭,很多家長還是很難忍受。
就像隔壁小張的兒子,孩子已經5歲了,但總是動不動就哭,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都讓小張操碎了心。
因為孩子哭鬧,小張和幼兒園的老師談了無數次,幼兒園想要小張把孩子領回家先調教一下,不然現在都上中班的孩子了,還動不動就哭,這嚴重影響到了老師上課。
但小張又怕孩子天天呆在家裡會影響孩子的啟蒙教育,因此只能總是和老師說好話,軟磨硬泡。
這不就在這週末,我早早的就被隔壁的哭鬧聲吵醒了,瞭解了情況才知道,原來孩子因為自己的玩具不見了,又開始哭了起來。
於是小張忍不過就打了孩子兩下,孩子自然是越哭越兇。我看孩子哭得這麼傷心實在是不忍,於是就想上去哄哄孩子,可小張卻一把拉住我,並說道:別管他,動不動就哭,這麼小就玻璃心,長大了也不會有出息。
看著孩子哭得這麼傷心,但這畢竟是別人的家事,也是她的教育方式,我也不好插手,於是就回家了。
但這不禁引起我的反思,孩子動不動就哭就是玻璃心嗎?這都是孩子的問題,因為孩子沒出息嗎?
相信不少家長再碰到孩子動不動就哭就將其歸咎於孩子玻璃心,其實不然,孩子哭鬧可能並不是因為玻璃心,也可能是家長這2方面沒做好。
給孩子的安全感不夠
隨著快節奏的到來,現在的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上有老,小有小,這是很多人結婚生子後面對最嚴峻的問題。
因此,很多的孩子從小都是由爺爺奶奶帶,雖說隔輩親,爺爺奶奶對孩子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
但是父愛和母愛是爺爺奶奶給不了的。還記得我小時候就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對我也很好,但是每次和爸爸媽媽通電話的時候,他們往往都只關心我成績如何,有沒有聽爺爺奶奶的話。
而其實我最想問的是:你們什麼時候回家,但每次話到嘴邊又說不出口,而心裡又有一份倔強在,這份倔強是想要父母自己告訴我他們什麼時候能回來。
當時我並不明白這是什麼,直到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每逢過年回家,看到孩子那眼神,表情,我逐漸明白。
隨著現在的生活水平提升,孩子們的物質層面得到滿足,但為什麼依然有很多的孩子依然不夠快樂,內心依然敏感,甚至有的孩子內向,自卑。
因為他們缺乏父母的那份愛與關心,而這份愛與關心就是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家說:其實給孩子安全感並不複雜,只需要作為父母的你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問候;多一些關心。
而這些看似簡單樸實的事情又有多少的父母沒有做到呢?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隻迷失方向找不到港口一樣。
他們是無助的,他們逐漸開始極度想要獲得別人認可,特別在意別人看法,害怕被否定,內心逐漸變得脆弱,敏感,甚至形成自卑的性格。
理解孩子有自己的情緒
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指出:孩子在2-7歲屬於前運算階段,他們只以自我為中心,而雖然情緒不受外界控制,但極易受到外界影響。
因為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又被稱為理性腦和感性腦,而孩子小時候一般則是由右腦(感性腦)所控制,他們只會憑著自己的感覺來。
也正是由於孩子有感性腦主導,因此孩子並不會考慮自己為什麼哭,能不能哭,而是隻要自己不開心了就開始釋放自己的情緒,大哭大鬧。
因此當孩子哭鬧,情緒失控時,家長不可一味的將其歸咎於孩子玻璃心,沒出息,而是應該先理解孩子的情緒。
當然理解孩子情緒並不等同於放任不管,而是應該在與孩子表達共情後再進行正確的引導。
而在引導的同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你可以多用“我看到,我發現,你覺得呢?”作為引導的開頭詞彙。而要少用“我覺得,我認為,聽我的沒錯,我確信”等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