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暴雨的21年交手

豐臺區肖村鐵路橋下,防汛班長李強在等雨來。

他是北京市排水集團第四管網分公司生產執行一班長。三天前,收到氣象臺釋出的暴雨預警訊息:預計12日北京將迎今年入汛以來最明顯降雨過程。

李強今年41歲,入行二十一年,每年入夏都會收到這樣的預警訊息。

8月12日11點半,暴雨依舊遲遲不來。

李強在成壽寺雨水泵站吃過午飯後,帶領4201中型處置單元的三名隊員繼續蹲守在鐵路橋下的積水點。

他們穿著橙色的反光雨衣和黑色雨鞋,不遠處停著一輛中型移動泵車和一輛小型出行車輛,車裡的裝備有反光背心、救生圈、救生衣、安全帽、小錘子等。

一切準備就緒,只待雨來。

與暴雨的21年交手

暴雨中,李強在橋下疏導來往車輛,緩慢行過積水路段。新京報記者解蕾 攝

暴雨將至

在前一天的傍晚,李強就守在了這裡。8月11日下午,北京市排水集團啟動了防汛一級響應。李強所在的4201中型處置單元被安排到南四環肖村橋執行任務。

他在天黑前就帶人趕到肖村鐵路橋,對現場的雨水設施進行排查。把鐵路橋附近六七十個雨水箅子上的樹葉和雜物清理乾淨,又檢查了雨水口支管是否通暢。

與暴雨的21年交手

8月12日下午4點,班長李強帶領4201中型處置單元在肖村鐵道橋值守。新京報記者解蕾 攝

徹底檢查一遍後,已經是深夜十一點,李強便回到水泵站休息,等待暴雨。

“跟家人打了招呼,接下來的幾天估計都沒法回家。這麼多年我老婆已經習慣了,女兒十歲也懂事兒了。”他帶著一口濃重的京腔,圓圓的大臉盤被曬得黝黑,肚子有些鼓,將工作服撐了起來。

他說,“最擔心的就是出現往年特大暴雨積水的情況,儘量不要發生斷路,影響交通出行,避免人員車輛發生意外傷害。完成這兩個任務,就算是勝利。”

8月12日12時41分,根據市氣象臺釋出的暴雨黃色預警訊號,排水集團將防汛一級響應升級為防汛特級響應。

排水集團全員出動——大、中、小型搶險單元222組、車巡處置組34組、人巡打撈組140組,累計出動防汛人員3090人。還增派了124名機關管理人員,前往現場負責部分道路雨水口清理打撈。

但雨依舊沒來。

李強像前一天晚上一樣,對現場設施又完完整整做了一遍檢查,再一次把井蓋開啟告示牌、積水警示牌、錐桶、鉤子等設施按位置擺放好。

一遍下來,汗已經浸透了工作服,天空仍然陰雲密佈。

“暴雨將會推遲”

午後一點,李強覺得頭上開始落雨點,雨勢漸漸變大。他指揮大家把橋正下方的六個雨水箅子開啟,“讓水流得更快些,加速水位的下降。”

肖村鐵路橋位於南四環肖村橋南側的三臺山路上,是通往亦莊開發區的主幹線,上班族每天上下班通勤的必經之路。

李強說,肖村鐵路橋南北兩側道路地勢高,中間地勢低,屬於下凹式立交橋,主幹道距離橋面有四米深,橋的坡度為三十度左右,比一般的下凹式立交橋陡5到10度,因此雨水降落後在地面的徑流速度快,在橋下匯聚得也快,瞬時降雨量較大時,水位上漲也很快,屬於歷年容易積水的路段。

與暴雨的21年交手

晚高峰時正值大雨,由於地勢下凹,肖村鐵路橋下有短暫積水。新京報記者解蕾 攝

輔路地面距離橋樑高度約為三米。“有一年暴雨,這裡的積水都快到了橋樑頂。”隊員賈昊昭用手比劃著水位高度。

沒想到,這場雨剛下了十分鐘就停了。

“這只是先頭部隊,對我們來說都不算雨,指揮部來最新訊息,暴雨將會推遲。”李強說,他手裡的手臺正在接受指揮部的最新指令。

“目前這個階段的降雨已經結束,將雨水箅子蓋好,各單元組原地休整。”手臺又傳來聲音。

隊員們把雨水箅子又蓋了回去,脫下那身不透氣的雨衣。

一百餘次暴雨防汛任務

這已經是李強第一百多次執行暴雨防汛任務。

20歲從學校畢業,他就進入市政排水行業工作,和北京的暴雨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

每年的七月都令他印象深刻。李強的女兒今年十歲,孩子的暑假恰好是北京“七上八下”的防汛期,單位不允許請假和出京,哪怕是去郊區,也要隨時保持待命狀態。

過去,女兒總會纏著他要出去玩,“我說不行,爸爸得執行任務。後來她就不再問我了。”

與暴雨的21年交手

暴雨將至,4201中型單元組人員將肖村鐵路橋下的雨水箅子開啟。李強正在巡察主路積水情況。新京報記者解蕾 攝

2012年7月,他在公益西橋值守。雨很大,積水淹沒了膝蓋。

“當時北京雨水的最終流向,都是附近的河流,南城有涼水河、蓮花河,其他的還有護城河、通惠河,所有雨水的下游都是進入這些河道。”他回憶,“當時那場雨非常大,也是幾年一遇,所有河道的水位都已經滿了,雨水管線下游被河道蓋住,沒有去處,所以雨水在路上不停地上漲。”

2016年的7月,在豐臺區木樨園橋,暴雨持續了一個多小時。雨停後,李強去附近道路巡查。到達安樂林路時,發現那邊已經斷路了,積水超過了馬路牙子,積水路段長達二百米。連公交車都不敢涉水過去,小轎車也只好繞路前行。

雨水裡浮著各種餐飲垃圾:一次性飯盒、竹籤、筷子、塑膠袋……

安樂林路上的大排檔有十餘家,連在一起約一百米。飯館將垃圾堆在路上。暴雨來了,全都被衝到路上,橫七豎八地插在雨水箅子裡,用鐵鍬也不好鏟。

李強和同伴只好徒手上陣,一把一把抓著竹籤子往外掏。附近一帶有十幾個雨水箅子,用了二十分鐘才全部清空,掏出來的竹籤裝了十五六個方麻袋,兩人被扎得滿手都是血。

這些年裡,李強基本把南城的積水點都走過一遍——馬家樓橋、大紅門東橋、趙公口橋、方莊橋、鐵營橋,“南城地下的這些雨水管線怎麼分佈,我都門兒清。”他有些驕傲。

與暴雨的21年交手

雨水順著開啟的箅子流入下水管道的雨水管線。新京報記者解蕾 攝

每年五月,北京開始進入汛期,直到九月才結束。在汛期到來之前,排水集團工作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所有的雨水管線進行養護,把裡面的一些淤泥雜物全部疏通清理乾淨,保證汛期平穩度過。

“雨水管線都比較大,直徑在一米到兩米左右,像肖村橋這邊的大概有一米二左右,在輔路地下的深度約為一米五。每個地方因為地勢不同,埋深也不一樣。”李強對這些都熟稔於心,“這次預測的降水量是50毫米以上,肖村橋這邊的管線承受50毫米到100毫米都是沒問題的。”。

李強說他最怕的就是“短時強降雨,瞬時風力大”。

因為豐臺區這一片,路邊的槐樹特別多,從每年春天開始,就是一樹一樹的白色槐花,只要一颳風就飄落不少。遇到大雨大風天氣,整棵樹的槐花都能落下來。“雨水一打溼,正好黏在雨水箅子上,黏得死死的。那這方圓一兩公里,積水都會非常嚴重。”

隨時待命,沒有準時的上下班時間,李強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了二十一年。最長的一次,他連軸轉了36個小時。

但他也已經習慣了這種工作模式。“就覺得挺充實的,二十多年,輪著去值守一個橋區。像今天,我們的工作都成為了全市的重點,昨天部署任務的時候,每個人都憋足了一股勁兒。如果今天這個肖村鐵路橋沒積水,那我成就感特別強。”

大雨來了

傍晚快六點,李強和隊員在車裡吃完盒飯。看著橋下來來往往的晚高峰機動車。

忽然就開始狂風大作,“要來了,從南邊飄來一大塊烏雲。”一個隊員抬頭說。

李強讓大家換上了雨衣和雨鞋,進入備戰狀態。賈昊昭打開了橋下的六個雨水箅子,站在“井蓋開啟,請勿靠近”的指示牌前,揮舞著指揮棒,引導經過車輛繞行。

雨點落在地上,瞬間暴雨如注。騎著腳踏車、電動車的人接二連三地在橋下停下來,開啟雨傘或者換上雨衣,準備了一天的雨具終於派上了用場。

一個閃送小哥停在橋下,想避避雨,等雨小了再繼續走,李強走過去跟他說,“雨等會越下越大,趕快走吧。”小哥只好迎著暴雨繼續出發。

四個人分守在肖村鐵路橋下由北到南的輔路上,雨水沿著陡坡路面一點點向橋下逼近,橋下的凹地漸漸有了積水。

車輛經過橋底時,自動放慢了行駛速度,緩慢繞行透過。

隨著水越積越深,繞行指示牌也在不斷地向著橋下前移。賈昊昭開始用鐵鍬向下水道鏟水,一次次來來回回。

與暴雨的21年交手

賈昊昭在剷除橋底的積水。新京報記者解蕾 攝

李強沿著橋往南走,一路仔細檢查主幹道路面的積水情況,“目前問題不大,不會形成大片積水。”

按照他的經驗,如果主幹道積水是在16釐米以下,就開啟雨水箅子和檢查井疏導積水,或者用人工推板推;當水位達到30釐米以上,交通出現斷路,就會啟用身後的移動泵車。“一箇中型單元配有四臺泵,我們把泵搬到橋區下凹處。將泵壓到最低點,將橋區的積水抽升到水龍帶裡,流入成壽寺雨水泵站,經過調蓄池排放到涼水河,使橋區水位迅速下降,減少對交通道路影響。”

北京市的每個下凹式立交橋周圍都會配有一座雨水泵站,也都會有一個像李強這樣的中型甚至大型組織單元進行駐守,及時消除積水,保證橋區交通正常執行。

這臺被稱作“迪沃”的中型移動泵車是中型單元組的標配,每小時的抽水能力能達到1100立方米,相較於小型移動泵車每小時180立方米水,抽升能力強出百倍。

暴雨不眠夜

夜裡十一點,小雨淅淅瀝瀝下著,肖村橋已經沒有了行人的蹤影,時不時會有車輛經過。李強把單元組的四人分成兩兩一組,接替在路段值守。頭頂的火車聲成為隊員們的一劑提神劑。

李強給家裡打了個電話,“今天晚上估計是回不去了。”雖然雨勢減弱,但降雨結束後,搶險人員還得去處理大小路段上的積水,把道路積水排乾淨,確保早高峰的正常行駛。

凌晨十二點,北京排水集團應急辦副主任鄭志軍還在指揮部緊緊盯著大螢幕,看著從前方單元組車輛上裝載的攝像頭傳回來的實時現場影片,監控積水路段的處置情況。

半小時後,李強收到上級命令對外支援,讓他帶著中型單元小組的三名隊員前往豐臺西站鐵路橋進行緊急搶險,那裡是下凹式鐵道橋,雨水設施嚴重不足,沒有排水集團設施。

他們到達後,迅速按照現場指揮人員安排,鋪設水龍帶,利用泵車進行抽水作業。

與暴雨的21年交手

8月13日凌晨,李強帶領4201單元組成員前往豐臺西站鐵路橋進行對外支援緊急搶險,到早晨九點才結束。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鄭志軍負責的搶險大隊大型單元組正在其他斷路進行搶險。“搶險大隊就是排水集團的最後一道防線。”他說。

據鄭志軍介紹,2012年後,排水集團防汛裝備已經大大提升。單元組從28組擴充到32組,水泵機的抽升能力也從每小時55200立方米提升至82000立方米。

2012年後,在肖村鐵路橋也重新建造了一座新泵站和調蓄水池,“這兒原來有個老泵站,但是設施老化,抽水能力不足。”李強說。

防汛裝置上也做了改進,當年一個泵的重量在600千克以上,水管也非常粗,每個單元組需要用到25到30人來執行。如今,一個泵僅有30千克,一個人就可以開動。抽升能力又明顯提升,還新增了子母車、高空折臂車、大流量泵車這些新型裝置。

在搶險任務中,高科技智慧裝置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個作業車輛上都安裝有攝像頭,指揮部可以直接透過影片看到現場情況。搶險人員肩上也裝有一種便攜的肩上記錄儀,能夠使指揮部更及時地看到現場畫面。

與暴雨的21年交手

北京排水集團部署的防汛指揮地圖。受訪者供圖

同時,每個單元組負責人都配有一個800兆的手臺,各單元組和指揮部間可以直接及時地進行通訊,收集現場情況,方便部署安排支援。北斗終端的定位功能也為搶險地點迅速定位作出貢獻。

8月12日,對搶險現場的工作人員和指揮部來說,這都是個不眠夜。

李強的工作直到8月13日早晨九點才結束。雨過天晴,城市路段的積水漸漸退去。他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文 | 新京報記者 解蕾

編輯 | 陳曉舒 校對 | 王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450 字。

轉載請註明: 與暴雨的21年交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