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被野性消費,愛你沒商量?丨媒體札記

“一句話,沒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在“土坑酸菜”事件讓各大涉事企業焦頭爛額之際,原本有些沉寂的白象卻憑藉這句霸氣回應火了。

據企查查顯示,近期白象關聯食品被抽檢60多次,結果均為合格。而除了“同行襯托”下的質量自覺,白象聘用三分之一殘疾人員工,在汶川地震、河南水災等突發災情中捐贈大量物資的善舉,也讓消費者好感度不斷攀升。

白象被野性消費,愛你沒商量?丨媒體札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愛它,就去買它。”一時間,消費者湧入各大電商平臺,展開了野性消費的“寵象”行動,白象粉絲、銷量暴增。對此,白象不得不釋出公告,表示爭取用最快的速度發貨,同時呼籲大家理性消費,吃多少買多少,不要浪費。

野性消費的驅動力,早已超越了基本的“吃麵”需求,而更多是一種態度的傳達。在不少網友看來,此次“土坑酸菜”事件就像是一塊試金石。“事後”被發現堅守社會責任,在產品質量上“不含糊”的白象,自然會顯得更加可親、可愛、可信,下單便成為最樸素、直接的支援方式。

這其中,首先寄寓著一種消費期待,紅星新聞評論就指出:“筆者並不認為消費者對白象的熱捧是‘野性消費’,而更願意看作是基於質量至上理念的消費理性迴歸——在食品安全這件天大的事情上,還有什麼比質量可靠更重要的呢?”

與此同時,“野性消費白象”這一行為本身,也是消費者在主動表達自我態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不管是這次網友對白象展開的“清倉”行動,還是此前鴻星爾克趕工趕到“縫紉機都冒煙了”的搶購先例,都會有網友在下單後截圖,而後在社交媒體釋出。

微信公眾號“尋空”引用心理學家丹尼爾·卡茲的態度功能理論分析道:品牌消費是一種態度,“態度之一是表達價值觀功能,一個人對某種商品的態度不僅取決於商品本身的功能,還在於這種商品代表了消費者是哪一類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支援負責任、有愛心的企業具有符號和象徵意義,是自我追求的展示和投射。

總體而言,野性消費的初衷還是正面的。不過對品牌來說,這種“愛你沒商量”的做法究竟效用如何,則要打個問號。其一,忽然而至的熱情很可能擾亂品牌正常的生產和銷售節奏。畢竟,泡麵是要一塊一塊製作的,鞋子也是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當熱情退潮了,趕工出來的產品很可能會面臨滯銷風險。

其二,野性消費就像一場龍捲風,無法形成持續性驅動力。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發表的文章就直言:“從本質上說,‘野性消費’是特定語境下的產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邊際效應會遞減,‘野性’終會被理性取代。過了這段時間,人們買不買泡麵、買哪個牌子的,仍會迴歸到我是否需要、我更喜歡哪種口味兩大核心需求上來,品牌被賦予的其他符號和情懷因素至多隻能是參考。”

白象被野性消費,愛你沒商量?丨媒體札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正如不少評論文章所提醒的:野性消費固然能在表面上營造“烈火烹油”般的盛景,但品牌在發展中遇到的真問題,卻不該被忽視和遮蔽。以白象為例,就行業大環境來說,泡麵的整體市場正在收縮。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從2018年到2020年,中國泡麵產量連續3年遞減。就像“取代馬車的不是更快的馬車,而是汽車”這一先例所警示的,當愛嗦粉、注重低卡健康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傳統的泡麵企業如何透過創新創造新的增長點,才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商業邏輯中,僅憑“愛心”“社會責任”不能保證白象贏得市場競爭。不管是長遠佈局,線上線下渠道的打通,還是對產品的打磨和迭代,都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狀況。有資料顯示,2020年,白象的行業市場份額僅為7%,排名第四。“連線Insight”採訪了多位食用過白象的消費者,他們大多發出“都快忘了白象”的感嘆。這一尷尬,恐怕不是一句簡單的“廣告太少”“營銷太過佛系”所能解釋的。

對此,紅網的一篇評論指出:“在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大潮下,應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實現產品最佳化升級,將短期流量變成企業長期增長點,讓白象真正成為一頭名副其實的重量級‘大象’。”

媒體札記,中國青年報評論員為你品評一週時事熱點,我們下週再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90 字。

轉載請註明: 白象被野性消費,愛你沒商量?丨媒體札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