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凌晨4時許,上士侯傑偉把堆放在碼頭的工具整齊碼好,顧不上撣一撣迷彩服上的灰塵,就和戰友們登上停在一側的大巴車。
數小時前,北部戰區海軍某綜合保障基地軍港管理保障隊警鈴響起:受大風影響,碼頭靠泊的艦艇搖晃嚴重,需緊急加固纜繩。
侯傑偉和戰友們連夜出動。一番奮戰,一根根纜繩被重新加固。
風力漸小,軍港逐漸恢復平靜。
大巴車內鼾聲響起。此刻,侯傑偉沒有睡著。透過車窗,他看見軍港管理保障隊隊長王子釗朝碼頭前端走去,對碼頭設施進行最後的檢查。
這一刻,望著隊長的背影,一股莫名的自豪湧上侯傑偉心頭——戰艦馳騁大洋離不開他們這些保障兵的默默付出。
在侯傑偉印象中,軍港的夜從不是“靜悄悄”的,但他也從來不知道“頭枕著波濤”是什麼感覺。他無數次問自己:“當海軍不上艦,算個啥?”
大多數時候,他們這些保障兵面對的是一次又一次相對平淡的靠泊保障、維修保養。
作為海軍新型綜合保障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軍港專業種類涵蓋作戰勤務、雷彈軍械、油料補給、裝備搶修、軍交運輸、物資供應、衛生醫療等眾多領域。
在這裡,油料兵、軍械兵、汽車兵、帶纜兵……他們的稱呼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那日復一日的兢兢業業和默默付出。
看到碼頭上那個熟悉的身影由遠及近,侯傑偉突然想起隊長常說的那句話:“保障好艦艇,這是我們的戰鬥!”
回望過去,侯傑偉發現,自己的11年軍旅生涯中,並不缺少驚心動魄的時刻。那些熱血湧動的瞬間,就像慢鏡頭般被他一幀一幀地收藏在心底。
在遠海大洋,那些戰艦犁出的一道道深藍航跡與這群保障兵緊密相關。他們共同守護的碼頭,是戰艦劈波斬浪征途上的“原點”。
一艘艘戰艦從這一“原點”出發,帶著這座軍港最有力的支撐和一群保障兵們最美好的祝願,駛向深藍。
這一次,我們將焦點對準這座軍港,對準這群默默無聞的軍港保障兵。
艦艇編隊從軍港起航,碼頭上的那個背影是誰
室內,電視里正在播放新聞。某型驅逐艦入列的畫面,瞬間抓住了軍港管理保障隊機械分隊分隊長袁慶成的目光——
整齊纏繞的纜繩、被擦得鋥亮的繫纜柱、一塵不染的碼頭面……除了那艘銀灰色的戰艦,畫面中其他的一切都是袁慶成和戰友們的“作品”。
和以往一樣,這則新聞裡,找不到袁慶成和戰友們的身影。
袁慶成並不感到意外。
這座軍港保障過各型艦艇和多種任務,許多媒體記者都到此採訪拍攝。但鏡頭中,他們這些保障兵的身影總是一閃而過。
“沒事,只要知道那些高光時刻背後,有我們的一份付出就行了。”袁慶成說。
其實嚴格算起來,袁慶成和戰友們也不是從未上過鏡——
“我們偶爾能露個背影。”袁慶成的筆記本里貼著半截報紙,上面是一張照片——
一名水兵跨立站在碼頭,儘管他的身影被虛化了,但橘黃色救生衣以及上面的“中國海軍”四個字,仍然十分醒目。下面是一行小字:某艦艇編隊從某軍港起航。
這是袁慶成從軍10年裡,最引以為傲的一次“露臉”。
這些年,袁慶成見慣了夕陽緩緩消失在艦艇的艦艏後,也見慣了清晨第一抹陽光照亮軍艦的銀色戰衣。在他心中,“我們的軍港最美”。
每年新兵下連,袁慶成都會帶著新戰友到碼頭上轉一圈,給他們講每塊碰墊、每段纜繩、每根管道背後的故事。
說起這座軍港10年間的變化,袁慶成覺得不可思議。隨著我軍海上任務越來越頻繁,艦艇保障任務越來越繁重,一些制約保障效能提升的問題一次次迎來破解良機。
近年來,這個基地著眼未來戰爭需求,在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以及一茬茬保障官兵的默默奉獻中,逐步加強了軍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資訊化條件下軍港勤務應急保障能力。
袁慶成清楚地記得,那年冬天,碼頭面進行大整修,他和戰友們開著叉車往碼頭上運送石材。碰上保障艦艇靠泊任務,中隊長勸他們歇一會兒,戰友們說:“建設咱們自己的軍港,就跟給自個兒家裝修一樣,幹著有勁兒!”
如今,走進這座現代化軍港,袁慶成感到無比自豪——
碼頭上,大型塔吊在貫穿碼頭首尾的鐵軌上方便快捷地移動,迅速為大型艦艇吊運補充物資;不同顏色的泵口、粗細各異的管線,將油、水、氣源源不斷地補充到艦艇“體內”……
這份自豪也屬於這裡所有的保障兵——
油料分隊中士劉朕宇說:“原來僅有幾個泊位配備的輸油管道,艦艇加油要挪來挪去,現在不僅介面增多了,管道也加粗了,每個泊位都能實現為不同型別艦艇快速‘加油’。”
供電中隊中隊長張宏舉說:“裝置不斷更新換代,岸基供電系統更加穩定、可靠。”
維修分隊分隊長曲寶帥說:“碼頭上繫纜柱拉力比以前增加了近2倍,穩定能力更強了。”
“海面上馳騁著多少‘金戈鐵馬’,後面就有多少保障線。”筆記本上的半截貼報下面,袁慶成摘抄了這樣一句話。他說:“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多麼轟轟烈烈,但在戰鬥力建設中不可或缺。”
那半截貼報還曾引發爭論:下士陳佳輝說,照片上那個背影是自己;中士王明亮也說,那個背影更像他;謝海磊甚至找出證人證明,那個位置當時是他的戰位……
照片上的那個背影到底是誰,不得而知。但戰鬥力建設的拼圖上,他們從未缺席。
在這裡,有無數個“袁慶成”。
他們的背影,只能偶爾以軍艦照片的前景出現。但他們的每一份付出,無論是否被看見,都同樣是照亮人民海軍光明前景的一束束光。
保障兵的腳步從來沒有離開軍港,但他們的貢獻一直向大海延伸
清晨,一場岸灘無碼頭油料補給演練在軍港內進行。應急保障分隊駕駛野戰油庫車、電源車和配套車等多型車輛,快速向指定地域機動。
很快,一條“油龍”出現在海面上。在不依託軍港碼頭的條件下,他們完成了對戰艦的油料補給。
“越是複雜環境、越是緊急情況,我們越要去嘗試、越要去突破。”覆盤總結時,油料保障分隊分隊長劉穩說,一次又一次瞄準海戰需求開展實戰化保障訓練,是他們油料兵使命所在。
前年春天,某新型艦艇受命奔赴指定海域參與演練。起航在即,油料保障隊收到一份緊急通知:“由於某油運船調離執行任務,不能為該艦補給油料,現指定你部為該艦進行油料補給。”
這讓劉穩一時犯了難——該艦艇噸位大、吃水深,靠泊區域當時尚未鋪設油料管線,保障難度極大。
經過會商,劉穩決定使用岸灘無碼頭補給車,橫跨碼頭連線輸油軟管實施補給。然而,實操過程中,他們發現多處快速接頭口徑不匹配,“油路”一時架設不起來。
最後,透過遠端諮詢廠家技術人員,他們找來型號匹配的快速接頭嫁接到軟管上,才順利完成了補給任務。
任務雖然完成了,但三級軍士長王玉棟提出的問題,讓所有人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如果真是打仗,我們能否及時進行保障?一旦碼頭、固定油罐或輸油管線遭到破壞,我們能不能迅速補充上?”
油料是“戰場血液”。如何保證“戰場血液”能夠及時順暢補給,也是該基地黨委急於攻克的戰鬥力難題。
“要想打贏未來海戰,我們保障部隊必須突破岸基定點保障的窠臼,讓綜合保障的戰位靠前、再靠前。”該基地黨委一班人在議訓會上達成共識。
一個月後,該基地對多個保障分隊整編重組。其中,一支擔負岸灘無碼頭油料補給和野戰油庫開設的隊伍——機動油料保障分隊在這座軍港應運而生。
成立後不久,該保障分隊接到了為某艦艇執行跨區域補給任務。
出發前,王玉棟在腦海中將各項保障流程預演了無數遍。在實際補給時,還是出了“岔子”。
經過一番檢查,王玉棟發現,由於輸油管線偏離,導致出油量不足,延長了補給時間。
“這要是戰時,一分一秒都耽誤不起!”為了解決出油量不足的問題,王玉棟自發研製了安全閥鎖釦,不僅可以固定安全閥,防止因油管偏離導致出油量過小的情況,還能降低油管破損的機率。
在一次又一次實戰化保障演練中,越來越多貼近實戰、實在管用的革新成果“問世”……
為錘鍊應急保障能力,他們利用複雜氣象條件,在各種陌生地域設定“戰場”,以實兵、實裝、實地、實輸的方式,進行長距離、大流量、多管線演練。
此外,他們還聯合有關單位研製出VR模擬訓練考核平臺,官兵們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完成裝置結構拆解、故障排查、元件維修和故障定位等課目訓練。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努力,如今一條以岸基保障為依託、以海上保障為補充、岸海銜接自動化的油料保障鏈初步成形,使該軍港的戰時油料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這些保障兵的腳步沒有離開這座軍港,但他們的貢獻一直向大海延伸,跟隨戰艦愈行愈遠。
“這場碼頭上的‘戰鬥’我們參與過,未來海戰也少不了我們”
首次靠泊這個軍港前,某艦副艦長聶忠偉本以為人生地不熟,免不了一番費力的協調。
沒想到,艦艇一靠泊,軍港碼頭上的保障兵就拿來一本服務保障手冊。
翻開手冊,聶忠偉看到,水電、主副食、軍港勤務等服務流程及聯絡方式一應俱全。一番對接,他不禁感嘆:“這個服務手冊真是一本‘寶典’,需要什麼就按圖索驥。”
“以前是被動保障,現在是‘登門問,馬上辦’!”談及碼頭上最大的變化,軍港管理保障隊隊長王子釗說,過去一些首次靠港補給的艦艇因不熟悉港區保障要求和流程,經常找不準對口業務部門。近兩年,他們不斷規範保障流程,並編印服務手冊,每當艦艇靠泊就第一時間送冊上艦,提升了對接保障效率。
提高保障質效的舉措遠不止這些——
針對艦艇任務密集、出海時間長、區域跨度大等現實情況,為進一步完成好區域裝備維修保障任務,該基地在港內成立區域裝備保障值班室,確保艦艇遇到突發故障,可以迅速展開臨時搶修。
在不斷提升保障質效的同時,該基地緊貼艦員維修培訓需求,探索艦員培訓“選單式”服務模式,幫助駐泊艦員快速提高裝備自修能力。
該軍港還在各碼頭設立綜合保障點,保障兵們輪流值守,隨時受理靠泊艦艇提出的油料補給、裝備修理、文化服務等保障需求,提供諮詢、保障一站式服務,確保駐泊艦艇官兵辦理業務“最多跑一次”……
除了提供高效的保障支撐,該基地也在竭力為艦艇部隊鍛造合格的“對手”。
遠海大洋,一場複雜電磁環境下平臺對抗演習悄然打響。面對紅方的追擊,藍方“艦艇編隊”不斷變速航行、機動規避,並採取了釋放電磁干擾、誘騙攻擊武器等對抗手段,大大增加了紅方打擊難度。
在藍方指揮室內,該基地某通訊廠工程師施立彬緊盯螢幕,透過演練現場回傳的影片畫面和各項資料引數,全面評估新升級的多通道遠端控制機動靶船的對抗效能。
“打造過硬‘磨刀石’,這也是保障戰鬥力的應有之意。”施立彬說,以前的遙控靶受技術限制,資料傳輸的速率低,穩定性也不夠好,遙控系統的靈敏度也比較差,導致機動性不強,越來越難以滿足實戰化訓練需要。
一次課題研討會上,創新團隊大膽提議:可以利用一套指揮控制裝置,對多艘靶船同時遙控,模擬編隊航行的態勢。
這個提議得到該通訊廠黨委支援。他們先後建立了靶船加改裝研究與應用實驗室、艦艇通訊裝備實訓聯調中心等多個創新平臺,日夜攻關,利用多種先進技術,實現了遙控靶到智慧靶的創新升級。
提到科研人員傾力鍛造的智慧靶船,該通訊廠廠長於昭說:“我們雖在後方,但同樣瞄準最前沿的海戰場,既為艦艇保障,更為提高艦艇戰鬥力保障。”
凌晨,一條“燈河銀流”在碼頭上閃現。該基地作戰值班室值班參謀吳旭東接到某戰艦從海上發來的補給訂單,一場爭分奪秒的保障戰鬥在軍港內打響。
10餘支保障分隊迅速開往碼頭,裝備物資透過塔吊、傳送帶井然有序地被送上艦艇,各型管道內,油、水、氣源源不斷流進戰艦腹內……
“報告,油料補給完畢”“報告,主副食品補給完畢”……很快,靠泊補給的戰艦再次解纜起航,“滿血”駛向某演習任務海域。
1個月後,吳旭東收到了一份演習任務簡報,那艘戰艦在演習中戰績斐然。
雖然簡報沒有提及那次緊急補給,但吳旭東和戰友們依舊自豪:“這場碼頭上的‘戰鬥’我們參與過,未來海戰也少不了我們。”
版式設計:梁 晨
圖①:北部戰區海軍某綜合保障基地官兵在軍港碼頭進行雷彈吊裝作業。
圖②:官兵們一起架設輸油管線。
楊 帆攝
作者:陳國全 段江山 李銀川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