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既是獨立,又是相互依賴。
正如龍應臺所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不斷在目送對方的路上漸行漸遠。
而對於中國人來說,死亡這個話題一直是大家非常避諱的。
但童言無忌,很多小寶寶在看了電視,或者聽別人說以後,都會忍不住問家人什麼是死亡?人死後會去哪裡?這種問題。
部分父母可能會告訴孩子,人在死亡後會去一個叫天堂的地方快樂的生活,表面上看似是讓孩子勇敢直面死亡這件事,但其實卻是對孩子不當的引導。
過去曾有這麼一個新聞在網上引起了熱烈討論。
一個家長在孩子問:“什麼是死的時候,為孩子講述了天堂的樣子”。
由於家長給孩子講的天堂生活太過幸福,導致孩子忍不住嘗試自殺,最終不治身亡,家長痛苦悔恨萬分。
那麼關於死亡,家長如何才能讓孩子正確面對,並且珍愛生命呢?
當孩子問關於死亡的話題時,父母該如何回答?
不少家長,在孩子問到死亡這件事時,會透過“去另一個地方”,“睡著了”,“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這些說法來回答孩子。
但是其實這樣的方法,並不能解決孩子的疑問,他們會不斷思考到底遠方是哪裡,並且對死亡產生更好奇的感覺。
而且家長這樣的說法也並不能讓孩子信服,反而會讓孩子充滿恐懼。
那麼該如何為孩子講述死亡呢?
家長應該坦然地和孩子說生命這件事,告訴死亡並不是旅行,去遠方,而是生命的消逝。
比如當家裡的小動物死了後,孩子在問小動物怎麼了的時候,家人應該告訴孩子小貓死了,它以後不會繼續跑來跑去,也不會像過去一樣陪我們玩了。
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真正理解死亡,並不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
家長如果擔心告訴孩子真實的死亡後,孩子會害怕和傷心的話,可以透過一些其他方式讓孩子對死亡認識更多。
比如可以為孩子買一些適合寶寶年紀的關於死亡教育的繪本,孩子更容易理解死亡的同時也能更愛惜生命。
網上曾有一項調查孩子對清明節的理解:很多孩子覺得清明節就是吃青團的節日,紀念祖先的節日,以及給親人燒紙錢的日子,這樣親人在地下就能花這些錢了。
而問起家長對孩子死亡教育的認識的時候,很多孩子都說家長的回答都是:“你們年紀還小不懂”,或者以其他方式敷衍孩子,以至於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仍然對死亡的概念很模糊。那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
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有什麼好處?
家人總覺得孩子年紀還小,不應該知道死亡這件令人傷心的事,擔心孩子出現心理陰影,所以避而不談。
但死亡和生命是連線在一起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都能讓孩子更瞭解生命和珍惜生命,同時也正確對待死亡。
那麼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
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都能讓孩子更加尊重生命,同時理解活著的意義。
而在孩子懂得生命的珍貴後,也才能學會為生活而努力,更積極地生存,樂觀面對困難。
想讓孩子理解生命的可貴,可以從下面這幾個方面做起:
從照顧動物開始。想讓孩子對生命有更深的認識,可以從照顧小動物開始引導。
讓孩子清楚地知道每種生命都需要被尊重,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不僅人的生命是重要且可貴的,其他生命同樣有存在的必要。
而小孩子通常更喜歡小動物,家長可以把小動物作為一個切入點。
透過讓孩子關愛動物照顧動物的過程,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愛心,以及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如果家裡不方便養小動物的話,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一些流浪動物救助中心,觀察別人照顧動物的過程。
同時多接觸大自然,也可以讓孩子對生命的瞭解更多,走近自然後也更貼近生活,孩子也才能發現更多美好,更熱愛生活。
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同時進行。孩子從五歲左右開始,從影視劇或者其他方面,會對死亡話題產生探索的衝動。
如果家長不能正確引導,孩子就會從其他渠道自己瞭解,而其他渠道瞭解到的資訊良莠不齊,孩子很可能在心裡誇大,或者扭曲事實。
甚至接觸不良資訊後,孩子會對死亡產生好奇感,或者是一直處於對死亡和生命的恐懼中,從而走向抑鬱或者自殺的錯誤方向。
所以,死亡教育作為生命教育裡的一方面,家長一定要適時正確地引導他們。
瞭解生命的獨特性。每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要,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幼兒園起就接受生命教育。
比如可以選擇在孩子過生日的時候,家長為孩子講述孩子出生的過程,名字的由來以及其它情況。
這樣孩子都會清楚生命出現的原因,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獨特。
寫在最後
雖說死亡這件事在我們國家是很忌諱的話題。但是隨著青少年的自殺率升高,家庭對於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的緊迫性也隨之增強。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對孩子進行死亡和生命教育,讓孩子意識到生命的意義。
家長也可以從多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比如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更加了解生命的意義,既通俗易懂還能讓孩子更感興趣。
此外,每年的清明節也是一次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時機,家長可以和孩子交流互相的生命觀,讓孩子瞭解到人的死亡並不是意義的結束。
比如革命先烈們就用生命為後人換取了幸福,一直到現在都影響著我們。
最後再嘮叨一下,如果家長想要孩子正確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的話,就要先自己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同時直面問題,這樣才能讓孩子少走彎路。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