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反映道:"自己家的孩子什麼都好,就是有點內向,太怕生了""孩子太害羞容易顯得小氣,做事不大方,小的時候父母還能照應一下,以後出了社會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可怎麼辦?"
相信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邊為孩子的聽話乖巧感到欣慰,一邊又覺得孩子太過害羞內向以後肯定會吃虧。然而,事實真的是家長們所想的那樣嗎?害羞真的是會讓孩子吃虧的東西嗎?
· 害羞本身是有害的嗎?首先,害羞只是人的一種性格和特質,就像有的人天生大膽,天生活潑一樣,害羞也只是人眾多性格中的一種。
通常害羞的孩子比常人更容易覺察到環境以及周圍事物的情感變化,他們擁有著較為敏感的情緒感知能力和事物洞察能力。而正因為孩子的高度的感知力和洞察力,讓他們更能理解和包容他人,有更多的同理心。
因此,害羞本身沒有壞處。作為父母,更應該理解並接受孩子的這一特質,併合理引導孩子發揮這一特質所能帶來的積極作用。
· 該不該放任孩子害羞?理論上,害羞是沒有壞處的。
然而,現實卻往往給我們警示:害羞的人在社會中容易處於不利地位。
凱瑟琳·梅利康加斯(Kathleen Merikangas)來自美國心理健康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資深研究員,發表了一份涉及1萬名年齡在13-18歲青少年的研究報告。"我們發現,約半數美國孩子表示自己生性羞澀。"研究表明害羞這一性格是如此普遍,但我們的學校,以及更廣闊的文化,通常並不會讚美保守與羞怯。"那些性格害羞,上課不喜歡舉手、不喜歡說話的孩子,在社會中真的處於不利地位。"梅利康加斯博士說。
事實證明,往往大膽活潑,開朗並且擅長表達的人在社會中更能獲得更高的價值。
· 父母應如何引導孩子?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桑迪·麥克洛裡(Sandee McClowry)認為,關鍵是在不試圖改變孩子根本天性的前提下鼓勵他們走出自己舒適區。
1.審視自身。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他的《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提到,父母往往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強壓在孩子身上,他們經常看重事實多於感受。
比如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一人單獨玩耍時,只認為獨處的事實一定會讓孩子不高興,卻忘記詢問孩子真正的感受。這是現代大多數父母的通病。
家長們,你們要記住,你們想要改變孩子害羞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更好,但如果害羞並沒有讓孩子不高興,不開心,反而強制改變害羞這件事會讓他們不開心,不高興。那你們這時學會的應該是審視自身,理解孩子,接受孩子的害羞。
2.關注溝通
孩子在0-3歲時是成長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孩子還在對世界進行初步的認識與探索,因此,這一時期孩子與父母的互動關係尤為重要,它往往奠定了孩子之後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父母要深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深入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時與孩子溝通,重視孩子的感受並積極鼓勵孩子勇於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切記不要過度,一切以孩子的感受為主。
3.循序漸進
孩子往往很容易就能感知到父母的情緒起伏,害羞的孩子則更為敏感。因此,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切記不要焦慮,否則你會把焦慮傳遞給你的孩子,而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想要平復你的心情而做出一些異常甚至犧牲自我的舉動。
千萬不要對孩子做一些強制性的行為,那隻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4.安全與信任
一項發表於2014年的研究發現,只有在孩子未與照料者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時,小時候的羞怯才會與將來患焦慮症的高風險有關聯。
父母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並給予孩子信任。對孩子的正向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會使得害羞、內心敏感的孩子更加有安全感,並且更願意與父母進行溝通,親子關係也會更加健康和親密。
總的來說,作為家長,首先要接受孩子的害羞這個特質,並且接受害羞並沒有真的壞處這個事實。其次,害羞雖沒有缺點,但由害羞而可能引發的一些問題是會存在的。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應加以耐心,並採取合理正確的方法,實施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感受,一點一點慢慢來,完成由量到質的轉變。
給予孩子力量,真正成為他們溫暖的港灣,讓孩子能夠勇敢飛翔。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