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期末考試,剛上一年級的女兒躺在床上,告訴我,她很緊張。
“為什麼緊張呢?”我問她。
“我怕自己考不及格。”
“你不會不及格的,平時的練習你都做得很好,都是90分以上,而且我們一起復習過了。你們老師還表揚你是班裡的5個學霸之一嘛!”
“媽媽,如果我考不及格,你會罵我嗎?就像米小圈的媽媽那樣。”
“不會的,就算你考不及格,我也不會說你的;而且你肯定不會考不及格的。”
女兒點點頭,帶著絲絲緊張入睡了。
我覺得女兒有些不自信,不僅僅在學習上;還有表現在學滑冰的時候,做動作總是很謹慎,求穩,放不開。之前她總覺得自己滑的得不夠好,因此遭遇了一次情緒瓶頸期。而她不自信的原因,我們始終沒有找到。
直到讀到
「《療愈你的內在孩子》」
?中的一段話,我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身上的不自信,常說“我不行”影響到了她。
FM
“父母就像鏡子一樣,但是有時它並沒有照出孩子的價值,反而照出了父母的陰影;父母把自己的陰影投到孩子的身上,使孩子一輩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中。”
從沒想過,“原生家庭”、“童年創傷”這些被熱議的詞會和自己有關係。因為我忽視了自己內心中那個孩子的狀態;這個內在小孩帶著我的成長記憶,影響著我的人生。
也許有些成長記憶算不上創傷,但仍然會給以後的我們,投下陰影,帶來缺陷。比如“直男”性格,可能就是幼年缺乏玩耍而導致缺乏複雜感情體驗而造成的。
而我的陰影,大概來自於童年父親的嚴格要求,正如書中某個案例提到的,“父母誇我的話,都是我從他們的同事那裡聽來的,他們在他們的同事面前誇我,但從來不在我面前誇我。”
透過孩子,我發現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要麼我又該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阻斷這種創傷再投影到下一代身上呢?」
「心理學家施琪嘉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給出了30節深度成長課。」
書中針對內在小孩的5大需要、5種情緒、5個價值信念,提供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幫助讀者重新認識自己、補足缺失、重塑整合自己。
這是一本沒有閱讀門檻的心理自助書籍。書中沒有大段的理論、難懂的名詞,有的是娓娓道來的各種故事、童話、電影和案例,作者妥帖地把心理學分析融入其中。
作者施琪嘉教授,不僅是醫學博士,中國首批國家註冊心理督導師;同時也是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主席、中國精神系專委會副主席、中國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01 看見內在小孩
孩子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對於大人們來說,是喜悅、是希望;但對於孩子自己來說,是驚恐的,他離開了充滿安全感的母體是驚恐的,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所以,內在小孩原初的狀態並不總是感到安全友好的。
如果,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他,要求他傷心了不能哭、哭了要及時忍住,要求他孔融讓梨、孝順父母······那麼孩子會感覺不到現實對他多麼友好。這個帶有創傷的內在小孩會一直躲藏在我們內心的某個角落,給之後的人生帶去種種困擾。
比如,擁有缺乏玩耍的內在小孩的人,成年後就表現為直男,因為他可能只有簡單情感,表達自己想法時,很少考慮到別人,這會給他的人際關係帶來挫折。
比如,我們還會遇到這樣的人。在外面消費,服務員拿錯了東西,但道了歉、換了東西;他還是不依不饒,還可能情緒越來越激動。因為他的內心存在著一個委屈的內在小孩,因為小時候父母從來不跟孩子道歉而形成的內在小孩。
再比如我自己,因為小時候父親的嚴格要求、缺乏誇獎,形成了有點不自信的內在小孩。每當遇到需要挑戰的事情,第一反應總是“我不行”;這給生活和職場都帶去了一些困擾。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作為本土心理學書籍,裡面的案例都很接地氣,符合我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讓我們特別容易產生共鳴共情。
這樣對照了書中的5大需要(愛、陪伴、誇獎、玩耍、道歉)、5種情緒(恐懼感、羞恥感、被拋棄感、空虛感、哀傷感)、5個價值信念(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歡、不認同),我們就能發現自己的內在孩子,看見內在孩子的創傷。
02 學習療愈自己
前段時間,看了由趙薇發起的國內首檔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講述了八個主題故事。其中有一集《她和她的房間》裡,描述了這樣一個情節。從小目睹父親家暴母親的孩子長大後,面對自己2歲兒子吃飯不乖、食物撒了滿桌的時候,順手就給了兒子一個大嘴巴。
不知道這位新手父親在事後有沒有自責,但我們都看到了他內在小孩的創傷,而且這種創傷會讓下一代生活在其陰影之下,或者代際傳遞。
更可怕的是,這種傳遞可能是無意識的。比如很多地方的傳統中,女性不能上桌吃飯被看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這種約定俗成的定位,讓很多女性產生了”我不配“的內在小孩,面對別人的誇獎就會害羞否定自己的成績和努力。
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下一代的孩子,我們都必須去主動尋找那雙“灰姑娘的水晶鞋”——療愈自己內在小孩的契機方法。
那我們應該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孩子呢?
「學會自我釋放,不再壓抑自己」
。
你可以選擇用激烈的語言去表達,進行言語釋放。
也可以試一試用“我必須”、“我應該”、“我不得不”陳述一些事情,比如“我不得不對領導點頭哈腰”,然後在用“我想······”、“我要······”去陳述;去看看你的信念是不是都是別人強加給你的,而你把這種壓抑變成了自然,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當然,作者也告訴我們,沒有覺得的自由,你的自我釋放不能張揚到讓別人不舒服。甚至受傷。而是在自我釋放中體會到樂趣和成就感。
「學會自我認同,不再懷疑自己。」
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社會上的以及“大我”的自我認同。
生理上的自我認同就是性別認同。心理上的,跟父母的指定有關係。比如《聽見她說》裡面的《雲重傳》,講述了一個從小被當男孩子養的女性故事,她的自我認同就可能出現錯位。社會上的自我認同需要和心理的自我認同去協調統一;而“大我”的自我認同,需要一定的年齡、閱歷和見識。
你的自我認同在哪個級別,取決於你的眼界,你的見識。
我們還可以花錢購物安撫自己,營造類似母親的環境增加安全感,閱讀哲學書籍向內探索自己,或者冥想、做運動等呵護自己的身體;這些都是對自己的整合。
療愈創傷一定會有了解剖析自己、揭開傷口的一定過程,然後釋放自己、認同自己,透過一些方式安撫自己、重塑自己。而後,內在小孩才能為我們開啟“寶庫”的大門,開發自己的未知優勢。
03 引領孩子成長
當我們開始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時,也需要去學習如何讓自己的下一代擁有健康快樂的內在小孩。
我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那種對人友好,大方得體,遇事沉著穩定,同時又能不停向前探索的能量的人,也就是作者所說的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的人。
而這種赤子之心,是需要合適的環境去孵化的。恰當、穩定和持續是3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恰當。」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陪伴,讓內在孩子體會安全感和信任;不要吝嗇誇獎和道歉,孩子需要你的肯定和理解,這樣內在小孩才不會不自信和委屈;讓自己成為有趣的大人,成為孩子的好模板,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共情,充實內在。
「穩定。」
不要讓孩子頻繁變換生活環境;和孩子之間有固定的儀式。
「持續性。」
你對待孩子的方式都要發自內心。比如,你誇孩子不能因為他成績不好,就不誇他了。
養育孩子不是簡單地把孩子養大,而要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逐漸感覺到聲音、腔調、味道,進而慢慢地聽得懂、看得懂養育者對他的態度和情感,而其中他最應該感受到的就是“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愛的”。
孩子也是我們的鏡子,養育他們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療愈創傷的一個契機。
如果你的生命所擁有的天賦、資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個寶庫,那麼你的內在小孩就是這個寶庫的看門人,如果他鬧脾氣不肯放行,你就無法呼叫這些資源和能量實現自己的目標。
正如書封上所寫的那種,《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的30堂深度成長課,是一次
「“探索自我、解開心結、理解人性、處理衝突、體驗關係、走向療愈”」
的旅程。
願你能在這趟旅程之後,活出強大、自信、內在安穩的自己;也能引領孩子成長為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