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品牌為何難做大?新能源汽車的經歷說明了一切
如果問你個問題,新能源汽車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你會果斷地說成功嗎?投入巨量資金,現在市場的接受度還處於被動狀態,這能算成功嗎?
說被動是因為,之前買新能源汽車是靠補貼的刺激,現在補貼滑坡了,被扶持了十多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舊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買新能源汽車的,一是像北京這種,受搖號限制不得不買的,二是那些用車頻率不高,不需要長續航或者經常充電的,其他的都很難把新能源汽車作為購車的首選。
之所以不願意買新能源汽車,一是不方便,充電不方便,補電不方便,里程焦慮等都制約了它的普及。二是不安全,特斯拉剎車失靈的事實表明,沒有太多技術積累的企業很難造出品質可靠的產品。三是可選餘地小,看看那些市場上暢銷的車型,有幾款是電動汽車?人們對汽油車的喜愛短期內難以改變。
為什麼新能源汽車這麼扶不起來?我國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十多年時間,儘管有關部門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扶持政策,但車企在其中付出的也不少,最關鍵的問題是,每家車企都是各自為戰,自己研發自己的電機、電控系統,重複研發的情況非常普遍。反觀國外,賓士找比亞迪合作生產電動汽車,日野也找比亞迪合作,人家看中的是合作共贏,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投資,讓合適的人去做合適的事。
國內車企各自研發的結果是每家車企在新能源汽車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再加上後期補貼政策的調整,很多車企被現金流所累,沒有更多錢繼續研發,斥巨資研發的技術不一定能夠落地,新能源汽車路線不確定等把車企拖入泥潭。
這充分證明,我國汽車品牌很難做大,主要原因是過於封閉,缺少必要的協同和合作,而相關政策又缺乏充分的市場調研,就像純電動汽車路線到底算不算成功會一直受爭議一樣,當國內車企尤其是PPT造車企業都把寶押在純電動上時,燃料電池汽車的崛起以及插電式混動汽車的迴歸又給純電動的發展蒙上陰影,許多人想問的是,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動都是很不錯的技術路線,或者說最適合當下,為何卻把它們從補貼目錄中剔除,電動汽車推廣了10多年仍舊沒有出現太多爆款車型,這又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