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劇報告:目前地球上至少生活著一萬種恐龍,比如麻雀

  6月10

  日,電影《侏羅紀世界》在中國上映

  ,美國導演再次將恐龍搬上了大熒幕。

  恐龍是科學傳播領域中最受人歡迎的形象之一。近些年來每隔一段時間,關於恐龍的一些認知就會發生一些顛覆性的變化:從早些年殘忍冷血的鱷魚家親戚,到今天廣為人知的雞和鴿子的共同祖先。而被寫進教科書的始祖鳥,很有可能並不是最早的鳥類,而僅僅是一種小型恐龍。

  這些帶給人們種種顛覆性認知的,都會指向一位中國的古生物學家

  ——

  徐星。

觀劇報告:目前地球上至少生活著一萬種恐龍,比如麻雀

  被寫進教科書的始祖鳥標本。

  CFP

  資料

觀劇報告:目前地球上至少生活著一萬種恐龍,比如麻雀

  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已經給

  60

  多個物種進行了命名

  徐星在古生物研究界更廣為人知的事件則是他糾正了

  1999

  年美國《國家地理》有關

  “

  古盜鳥

  ”

  的錯誤報道,避免了錯誤知識的傳播。他撰寫的科普文章《飛上藍天的恐龍》入選了小學課本,堪稱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普及知識的典範。

  徐星最近獲得的獎項是

  “

  中國

  2014

  年年度傑出科技成就獎

  ”

  ,因為他

  “

  在恐龍演化和鳥類起源研究方向,做出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響的成果。

  ”2015

  年,果殼網將徐星選為首批科學人科學顧問。

  然而,徐星告訴澎湃新聞他上大學時並不喜歡古生物學,

  “

  我小時候想過當和尚,一代高僧,雲遊世界。

  ”

  6

  月

  9

  日,徐星在工作間隙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他表示,中國的恐龍研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貢獻是最大的,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

觀劇報告:目前地球上至少生活著一萬種恐龍,比如麻雀

  上海自然博物館恐龍盛世展廳內,多棘沱江龍模型。

  張新燕

  澎湃資料

  恐龍是麻雀和三角龍的最近共同祖先及該祖先的所有後裔,這句話你懂了麼?

  澎湃新聞:

  什麼是恐龍?

  徐星:

  傳統上定義的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陸地上的一類直立行走,頭骨、四肢上有一些相應的有助於快速奔跑的變化、腦顱更加發達的一種動物。現在的定義更嚴格,不是按照特點而是按照親緣關係來定義的,如

  “

  恐龍是麻雀和三角龍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

  ”

  (

  這個定義小編起先也沒看懂,耐心看下去,你就會懂

  )。

  澎湃新聞:

  如何研究恐龍?

  徐星:

  大類上講,我們做的是古生物學的基礎研究,描述它的形態,把解剖學上的主要特徵搞清楚。另外從分類學上來研究,判斷種類是新的還是舊的,你也看到我命名了幾十種恐龍。這些是學科的基礎和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再探討其他問題,比如和鳥類起源相關的問題,生物演化的問題。還會做一些功能和行為的問題:比如飛行是如何產生的,這需要做一些骨骼結構,力學、空氣動力學的分析。還有一些生物結構的研究需要多學科交叉,比如恐龍的翅膀如何演化。還有一些和地質學做一些結合,探究恐龍生活的環境。還有一些工作是研究恐龍多樣性的演化規律,這些規律和環境有沒有關係。我去新疆、遼寧、內蒙這三個地方比較多,還有山東也去的比較多。那邊的化石多。

  澎湃新聞:

  是不是侏羅紀時期恐龍最多?

  徐星:

  也不一定,中生代分三個紀,分別是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恐龍的多樣性是一直往上走的,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的多樣性達到最高。

  澎湃新聞:

  恐龍到底有沒有滅絕?

  徐星:

  從剛才的定義來講,恐龍還包括麻雀。如果按科學定義來講,我們現在的地球上生活著至少一萬種恐龍,你說有沒有滅絕?肯定沒有滅絕。恐龍分成很多支系,像鳥類的支系就在

  6600

  萬年的大滅絕中生存下來了(

  這下懂了吧

  )。但是其他的恐龍支系都滅絕了。

  澎湃新聞:

  鳥類和恐龍的關係,如何證明?

  徐星:

  這是典型的進化問題。達爾文的進化論簡單來講就是世界上的所有生物是有共同祖先的。經過漫長的歷史演化分成了越來越多不同的物種。

  比如鳥類和其他動物是有關係的,只是關係有近有遠。鳥類最近的親戚從演化的關係來講其實就是相似性的比較。這種相似包括外表形態、骨骼結構、血液、肌肉系統,從宏觀到微觀都是相似的。

  比如現在的親子鑑定就是透過

  DNA

  鑑定兩者的相似性。恐龍和鳥類也是一樣的道理,科學家找到所有資訊,兩者相似度越高,說明親緣關係越近。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研究現代鳥類、鳥類的化石,研究各種恐龍的化石、化石的解剖學特徵、化石的微觀特徵、甚至蛋白質的片段。有大量的化石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恐龍和鳥類的相似性。最終得出結論,鳥類肯定是從恐龍當中的一支演化而來的。

  澎湃新聞:

  恐龍會不會復活,或者在陸地的某個角落還活著?

  徐星:

  陸地上典型的非鳥類支系的恐龍存在可能性幾乎為零,鳥類是存活的。確實有一個美國的作家寫過一本小說,其中提到:人們在非洲一個偏僻的地方發現了活著的恐龍,但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不說百分之百,也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不存在。

  澎湃新聞:

  這其實還是涉及到對恐龍的定義,人們對恐龍定義是有誤差的?

  徐星:

  對,恐龍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小型的、也有巨型的、有吃肉的、也有吃草的。但人們常常拿一兩種恐龍來指代所有的恐龍,這是一種以偏概全,這是最大的誤差了。

  澎湃新聞:

  如何做關於恐龍方面的科普?

  徐星:

  作為基礎科學的研究者,科普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責任。基礎科學科研的核心作用是構建人類的知識體系。我們這些年一直在做科普,一個是寫了一些科普文章、書籍;幫助電視臺拍了不少科普的電視節目,如中央電視臺、

  BBC

  等;此外我們也幫一些博物館的展覽做學術指導。

  此外,我還輔導中小學生在一些簡單的科普專案,帶一些初中生做一些野外考察,尋找恐龍化石;我還帶了中關村三小的學生做一些小的專案。他們學了我的課文《飛上藍天的恐龍》,對這個很感興趣。我就帶幾十個孩子做了一個科普專案。他們對科學、自然、化學的理解力超出了我的想象。

觀劇報告:目前地球上至少生活著一萬種恐龍,比如麻雀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中的恐龍化石模型。

  張新燕

  澎湃資料

  中國的恐龍研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貢獻是最大的

  澎湃新聞:

  你在恐龍研究方面獲獎很多,你如何看待中國的恐龍研究在世界上的地位?

  徐星:

  最近二十年來,中國的恐龍研究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成為世界恐龍研究的中心之一,中國的恐龍研究在世界上影響力和貢獻是最大的。其他古生物學科也和恐龍研究一樣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澎湃新聞:

  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力?

  徐星:

  最大的原因是資源優勢,咱有大量的化石發現。古生物學是一個資源學科,要有化石才能做研究。從整個世界背景來講,從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整個古生物學都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尤其是我國在高速的經濟建設中發現了大量的化石,從貴州、雲南到遼寧、河北的化石大多是被農民發現的。

  第二個,相對來說,中國從事恐龍研究的學者,跟進西方主流研究方法步伐快一些。基本上在方法上、研究思路上和世界主流研究方法的處在一個水平上。

  但中國恐龍研究的缺點也很明顯,無論是總體研究者的素質還是個體研究者的素質和西方同行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比如說我和世界上最頂尖的研究者還是有很大差距。

  澎湃新聞:

  為什麼?

  徐星:

  原因也很簡單,科學素養需要長期的積累,美國的精英教育是很好的,他們從小學到初中的長期培養科學方法,他們的科學方法的應用、拓展都超過我們。

  另外一個因素是科研環境。我們這些年在硬體上進步很快,但總體科研環境還和歐美國家有很大差距。舉個例子,去加州伯克利訪問的時候,我注意到我的古生物學同行周圍有做生態學的、生物力學的,有做系統發育分析的,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你很容易找到新的研究問題或者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國內在這方面就非常薄弱。

  西方科學家對科學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追求

  澎湃新聞:

  你什麼時候第一次接觸恐龍化石?

  徐星:

  我明確記得的是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生物研究所)讀研究生專業時接觸到的。我是從新疆考到北京來的,上面寫古生物學,到了北大才知道是地質系。大學的時候,沒有好好學古生物。即便見到恐龍化石也沒有激動的感覺。這在中國,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是普遍的現象。不像西方人很多人是從興趣著眼開始進行研究的。我認識的西方同行,很多從

  5

  、

  6

  歲就對恐龍感興趣。

  現在我們所裡做古生物研究的有

  70

  多人,我覺得至少有一大半以上的人並不是因為喜歡或者感興趣才做這個的,更多的只是一個作為職業或者吃飯的飯碗而已。

  澎湃新聞:

  這是否和中國的科學教育有關係?

  徐星:

  但有很多因素,一和國家發展階段有關係。但現在的這一代中國人,從小不太擔心生活問題,家長也會注意孩子喜歡什麼。比如我現在帶一些中小學生做一些小的科普專案。他們對科學、自然的理解力大大超出我的想象。所以我想我們國家以後一定會出現一些好的科學家、甚至包括企業家、慈善家。下一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會發自內地喜歡科學。

  此外,還有文化差異。畢竟現代科學是從西方開始的,西方科學家對科學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追求,探索意識很強。中國人則很少有這種探索意識。我們更多的是跟著走,能跟著走就不錯了。

  (文章部分內容參考果殼網

  wuou

  :《來,和徐星聊聊恐龍和化石》一文,謹致謝忱)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秋紉”:那是古盜龍

  網友“CC諸葛”:最後一張配圖是中生代的鱷魚,不是恐龍

  網友“少年啦”:怎麼有的有藍色,有的沒標

  網友“迷惘”:西方科學家對科學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追求,探索意識很強。中國人則很少有這種探索意識。我們更多的是跟著走,能跟著走就不錯了。

  網友“無冬之夜”:始祖鳥不是已經證實是惡作劇了嗎?拼湊的

  網友“文謅謅”:人家電影都拍出來了,你卻還在吹牛知道恐龍各種問題。

  網友“藍空”:恐龍不死,只是高飛。

  網友“Ally”:藍色的字型是什麼情況 ? 非常破壞觀感、拉低檔次啊……

  網友“李小慢”:給這個研究大牛點個贊!

  網友“sunbcjl”:我們不都是龍的傳人嗎?

  網友“無冬之夜”:始祖鳥不是已經證實是惡作劇了嗎?拼湊的

  網友“Ally”:藍色的字型是什麼情況 ? 非常破壞觀感、拉低檔次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083 字。

轉載請註明: 觀劇報告:目前地球上至少生活著一萬種恐龍,比如麻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