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巴塞羅那遭遇恐襲致13死 為何受傷的總是歐洲?

由 納喇曉枝 釋出於 綜合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戶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當地時間17日下午,西班牙巴塞羅那市發生汽車衝撞人群事件,截至目前已造成13人死亡,100人受傷,兩名嫌犯被捕,但均不是駕駛該車的司機。另外,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宣稱對事件負責。

  為何又是歐洲?

  近兩年來,歐洲恐怖襲擊頻發,安全形勢堪憂。

  2016年3月22日,布魯塞爾的扎芬特姆國際機場、馬埃勒貝克地鐵站發生連環爆炸襲擊,導致35人遇難、300多人受傷。至今,被媒體稱為“恐怖主義老巢”的布魯塞爾莫倫貝克區,仍未被政府完全掌控。

  2016年,繼布魯塞爾之後歐洲其他國家也頻遭恐襲。

  7月14日,法國南部城市尼斯發生卡車衝撞人群事件,造成至少84人死亡,202人受傷。

  7月22日,德國慕尼黑的一家購物超市發生槍擊案,襲擊者具有德國和伊朗雙重國籍,共造成9人死亡、30多人受傷;

  24日,柏林一家醫院發生槍擊,導致2人死亡。

  8月15日,科隆發生持械傷人事件;

  12月19日,一輛貨車衝進柏林的一個聖誕市場,造成1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對此事件負責。就在同一天,瑞士蘇黎世一座清真寺內發生槍擊事件。

  進入2017年,恐襲事件在歐洲仍不時發生。

  3月22日,英國議會威斯敏特大廈附近發生兩起襲擊事件。

  4月20日晚,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一名槍手使用自動武器向一輛巡邏警車開火,當即打死一名警察,另有兩名警察重傷。槍手之後在槍戰中被其他趕到的警察擊斃,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宣佈對此次襲擊事件負責。

  到如今巴塞羅那恐襲事件,尼斯、布魯塞爾、慕尼黑、柏林、倫敦、巴黎等歐洲主要城市已都有恐怖襲擊事件出現。

  中國社科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趙紀周向海外網指出,歐洲恐怖主義威脅的上升,既有國際安全域性勢惡化的外部因素,也與長期以來歐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與外交政策等內部因素分不開。

  首先,歐洲恐怖威脅的增加與歐洲國家的對外干預政策有關。長期以來,歐洲堅持向外輸出所謂普世的民主、人權等價值觀。

  在近年來的中東北非亂局中,英、法等歐洲國家更是積極干預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事務。

  其次,近年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導致一些國家的經濟長期陷入低迷、失業率高居不下、社會排斥等問題得不到解決,進一步惡化了歐洲社會中原本就存在的移民融入困境。

  “伊斯蘭國”死灰復燃?

  此次西班牙巴塞羅那市發生汽車衝撞人群事件發生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宣稱對事件負責。

  今年6月29日,隨著伊拉克軍方重新奪回摩蘇爾努裡大清真寺,伊拉克總理阿巴迪發表宣告稱,這標誌著 “伊斯蘭國”的終結。

  而在更早之前,獲得美國支援、由庫爾德族與阿拉伯民兵組成的“敘利亞民主力量”也已經攻入“伊斯蘭國”位於敘利亞的“首都”拉卡。

  7月9日,伊拉克政府軍全面解放摩蘇爾,而“伊斯蘭國”最高頭目巴格達迪疑似被擊斃, 作為統一的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尤其是地理政治實體的“伊斯蘭國”,目前基本喪失了繼續維持的可能。

  那麼“伊斯蘭國”又死灰復燃了嗎?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聯指出,“伊斯蘭國”組織本身的結構可能會迅速瓦解,但深受“伊斯蘭國”極端主義意識形態影響的個體則遍佈各地,而且隨著外來參戰人員陸續返回各自的國家,“伊斯蘭國”的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思想也會隨之擴散到世界各地,這是當前世界各國、特別是歐洲、南亞、東南亞地區頻繁爆發恐怖襲擊的主要原因之一。

  顯然,“伊斯蘭國”的失敗,並不必然導致極端主義的消失,相反,後者更有可能轉入其他國家或者在本地潛伏下來。

  如果現有的社會基礎得不到根本改變,則未來變種的“伊國”組織如同它之前取代基地組織一樣,會再度出現在世人面前。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