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電 題:草原英雄小姐妹:奉獻精神永不過時
作者 烏婭娜
“‘草原英雄小姐妹’這一閃光的稱號已經成為歷史,但是,當以各種藝術形式將這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的故事再搬到舞臺上來時,故事的核心人物龍梅和玉榮,對於現在的孩子,意味著什麼呢?”20日,文化部原藝術司司長於平提出此疑問。
19日晚,經過兩年的策劃、籌備、製作、排演,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專案和內蒙古藝術學院建校60週年獻禮劇目,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首演。
圖為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演出現場。 劉明寬 攝
生活在當下的小孩,可能已經無法想象當年草原兩姐妹的事蹟:1964年的冬天,蒙古族少女龍梅和玉榮為了不讓生產隊的384只羊遭受損失,趕著羊群在暴風雪中堅持一天一夜,直至暈倒在雪地裡。因為嚴重凍傷,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
53年過去了,當年的兩姐妹已年過花甲。她們始終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詮釋著愛國、敬業、責任和擔當。
此後,為弘揚“草原英雄小姐妹”愛國、愛集體、甘於奉獻的精神,以她們的事蹟為藍本,相繼被改寫成歌曲、歌劇、電影等各種藝術形式傳播開來,姐妹倆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
於平表示:“這姐妹倆是我們這一代年愈花甲人的榜樣,然而我們也有責任和義務讓這段感人的故事活在當下,特別是在少年兒童心中生根發芽。”
演出當晚,舞劇以當代視角與多層空間的表現手法,真實質樸地演繹了當代小學生與60年代小姐妹兩代人的心靈碰撞和情感交融。這樣的穿越時空的方式也正是總編導趙明希望用“初心”打動“隔代人”的初衷。
中國舞蹈家學會主席馮雙白表示:“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還要不要‘草原英雄小姐妹’這樣的價值觀引領?或許時空交錯、精神對話的方式能夠巧妙的回答這個問題,這是藝術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雙重體現。”
2015年,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釋出的“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中,“草原英雄小姐妹”名列其中。
圖為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演出現場。 劉明寬 攝
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包銀山感慨道:“‘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時代價值何在?對青少年如何傳承?更深層次地挖掘這種集體主義精神便是遊牧家庭、草原文化。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並不是一個單一的行為,而是源於草原文化中,人們內心深處的愛。”
此前,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編排創作的音樂劇《草原英雄小姐妹》謝幕時,走上舞臺的龍梅感慨:“我老了,但我仍然懷念草原、懷念家鄉,如果再讓我回到那一年,為了國家、為了集體,我仍然無怨無悔。”
玉榮說:“那場暴風雪,有人說是奇蹟,有人說不可思議,其實答案很簡單,珍愛生命,善待自然,是我們草原人民永遠不忘的信念。”當被問及“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是否過時時,玉榮坦言:“今天的孩子們同樣能夠做到,而且比我們做得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