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的兒童友好社群,讓“最柔軟的群體”幸福感滿滿

成長中的兒童友好社群,讓“最柔軟的群體”幸福感滿滿

▲望江驛8號定期開展手作等活動。本報記者 邢千里攝 

家住浦東新區的全職媽媽徐文莉坐在望江驛8號“家庭會客廳”裡間的沙發上同友人說著話,9歲的女兒韋志馨徑直跑到屋內另一側圖書角,拿著繪本、坐在軟墊上翻閱。看到一位小姑娘走進屋,韋志馨便牽著小姑娘的手,邀請她一起讀繪本。“這個白毛毛的是綿羊,用英語說就是‘Sheep’,是不是很可愛呀!”素不相識的兩個孩童,因這一方天地交上了朋友,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

在上海,與望江驛8號相似的“基地”還有很多,適宜的環境呵護著“最柔軟的群體”。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兒童友好社群的建設。從最早將“兒童友好”概念融入小區建設,到去年7月滬上部分街鎮“試水”兒童友好社群建立,符合各區特色的兒童友好社群建設模式正不斷成熟。浦東新區便是“先行者”之一,聯合各方資源打造由點及面網格、設立標誌性“家庭會客廳”、帶動家庭實現共建,使這裡兒童的幸福指數與日俱增。

記者日前獲悉,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正牽頭建立兒童友好社群,並計劃今年底至少要建成50傢俱有示範效應的兒童友好社群示範點;各區分別釋出建立實施意見,並聯合區內相關部門“保駕護航”。兒童有了健康的成長環境,方能推動家庭的和睦與幸福指數。作為兒童友好城市概念的延伸,兒童友好社群不僅要提供滿足兒童需要的文娛體育設施、教育空間,更著眼於推動孩子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社會實踐,終極目標是為了讓兒童生存環境更友好。

成長中的兒童友好社群,讓“最柔軟的群體”幸福感滿滿

▲圖為兒童友好社群的商場內設定的兒童遊樂專案。

傾聽兒童需求,在存量中盤活資源

“上海區域發展有些不平衡,只有先從街鎮紮實展開,最終才能推動兒童友好城市。”作為滬上開展兒童友好社群建設的“智囊團”成員,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會長範斌告訴記者。

讓兒童生存環境更友好,首先要了解兒童的需求。濰坊新村街道婦兒工委分別對408名家長和960名兒童開展了生活狀況和服務需求調查,收到的回覆顯示“戶外體育、運動和活動場地”是家長與兒童最熱切的期盼,其次則需要“專門提供給兒童和青少年的圖書閱覽”。可事實卻是,3.89平方公里轄區面積裡,彙集了27個居民區與70幢商務樓宇,需要從緊張的空間挖掘潛能。

位於張楊路1152號的竹園睦鄰中心便進入了視野,街道婦兒工委將此處作為“起點”,設立兒童服務中心。可移動的弧形木桌、室外寬闊的“娛樂寶地”,孩子們在室內外玩耍,常常忘記了時間。“1+27+X”是濰坊新村街道謀劃兒童友好社群的關鍵,從“一箇中心點”出發,輻射到區域內更多的位置,以滿足“一中心多站點“的建立要求。正如範斌所說:“上海推行兒童友好社群,不是重新尋找增量,而是在存量中盤活資源。”

成長中的兒童友好社群,讓“最柔軟的群體”幸福感滿滿

▲圖為坐落於徐彙區長橋街道的社群文化中心,為孩子們打造了特別的活動區域

讓來往家庭都可以享受這個“落腳點”

簡單的快樂最稀缺。現實中,不是每個家庭一出門,都可以找到多樣化的“落腳處”。只有將城市公共空間與兒童友好社群有機結合,才能豐富“兒童友好”的內涵,更為家長育兒增添獲得感、幸福感。

坐落於黃浦江東岸的望江驛8號便是完美結合的展現。行走於浦東濱江,一眼便能望見22座獨立“亭子”。“我們希望將這裡打造成每個家庭路過都可以享受兒童友好‘福利’的地方。”浦東新區婦聯家兒權益部部長鬍曉紅告訴記者,原來的望江驛8號只簡單擺放了桌椅,現在為了讓環境更適合孩子,對屋內做了“翻修”。

靠近正門的部分豎起了兩個小書架,面前是六把木製矮椅與圓角桌,地上還特地鋪上了軟地毯——這裡被設計成“驛鹿圖書角”。孩子們一進屋便可以從書架上挑選一本書,坐在桌前或地上閱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書全都是“兒童製造”,來到圖書角的孩子自發捐贈一本喜歡的書,並在書後貼上親筆“宣傳單”。“孩子們最能瞭解彼此的需求,這樣才能達成效果。”胡曉紅說。

圖書角的背後,則是家長們的區域。一張正常高度的長條桌成為了“界限”,再往裡,擺放著三張沙發與一個茶几,如同家中客廳一般,為帶孩子的家長提供休息之處。當然,每次有“家庭日”等活動,“客廳”也會派上用場。自去年年底揭幕後,望江驛8號非常熱鬧。

與公共空間結合,才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家庭會客廳”的概念不僅滿足了兒童的活動需求,更滿足家長的需求。胡曉紅認為:“家長帶娃的負擔小一點,樂趣多一點,才能讓孩子們自由時間多一些,家庭氛圍好一些。”

成長中的兒童友好社群,讓“最柔軟的群體”幸福感滿滿

▲圖為兒童友好社群的商場內手工活動場地。

家庭參與奉獻智慧,社群各方共同努力

兒童友好社群的建立是雙向的,不僅需要政府機構協調下功夫,也需要兒童、整個家庭的“反哺”。“對兒童保護和關愛,一個家庭是達不到的,需要全社群居民共同努力。”範斌告訴記者,位於浦東新區中部地段的金橋鎮,則生動體現“居民自發組織”的亮點。走進金橋鎮的佳虹居民區家門口服務站,映入視線的是一塊木製“小屋”,有斜坡、有書架,設計吸引著孩子們爬上爬下的興致。這些創意出自居民區一位家長。除此之外,為了能豐富站點活動,家長們主動“請纓”,大學教授開起自然科學課、公司白領講解主持技巧……

家庭參與不僅奉獻智慧,更影響著孩子參與社群的未來。作為“故事媽媽”的一員,徐文莉過去常常在學校、社群活動上做親子繪本講解,女兒韋志馨便坐在臺下,潛移默化中養成了參與社群事務的習慣。每當來到圖書角,她自覺化身“講解員”,帶領其他孩子讀繪本,那樣子像極了母親。徐文莉坦言:“我是社群培養出來的人,不僅自己要反哺社群,還要完成‘傳幫帶’任務,這樣社群才有更好的明天。”其實,包括北新涇街道、安亭街道等許多滬上街鎮還設立了“兒童議事會”,為“小大人”的“發聲”提供完善的渠道。

“兒童自己營造、家長提供輔助、各界多元參與,這樣的兒童友好社群才切身為兒童服務。”據範斌介紹,市婦兒工委近期還將推出根據上海實際情況制訂評價標準,這將繼續保障兒童的基本權利與生活環境,也推動著社群不斷完善,讓“最柔軟的群體”在社群得到最健康的呵護與成長。


作者:佔悅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19 字。

轉載請註明: 成長中的兒童友好社群,讓“最柔軟的群體”幸福感滿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