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兩國學者共議公共健康危機中的人權維護
中新社北京6月8日電 (記者 馬海燕)“公共健康危機中人權維護的國家職責”國際研討會8日線上舉行。中俄兩國4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線上研討。
吉林大學副校長蔡立東表示,過去半年以來,我們目睹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民眾日常生活的嚴重衝擊,見證了嚴峻的公共衛生局勢給社會帶來的挑戰。為了有效應對疫情,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各國都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其中也存在平衡各種訴求、應對單邊主義挑戰的問題。透過對新冠肺炎疫情背後折射的現實問題的分析、解讀和反思,社會科學能夠從更長遠的角度為國家與人民的福祉提供保障。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弗吉亞·娜吉亞·樓恩指出,應對傳染病危機要求有效的多國合作以及高效的國際國內機構協調。在大多數國家都重視自保時,中國政府對於人權保障的態度——將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視為首要任務、重視透過國際合作的多邊機構來促進防疫工作——具有更鮮明的進步意義。
莫斯科國立大學副教授亞歷山大·莫洛特尼科夫表示,新技術帶來便利和進步的同時可能帶來法律與倫理問題。如大資料技術讓疫情防控更加高效,但這一技術的使用會對人們的隱私權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新技術不斷髮展的同時,也應當在人權和公共利益之間維持恰當平衡。
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副教授亞歷山大·澤澤科洛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對諸多基本權利的保障提出了挑戰,敦促各國採取相應防治措施以控制流行病傳播,同時也引發了關於各國在履行其保護生命和公共健康的積極義務與不過分限制基本權利的消極義務之間平衡的討論。向公眾提供有關資訊,涉及維護社會穩定,在疫情防控中十分重要。
本次會議是“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研討會的第五場,由中國人權研究會指導,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主辦。(完)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