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超市“偷拿”,兩位媽媽截然不同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由 簡振武 釋出於 綜合

很多媽媽會害怕帶孩子去超市,因為孩子在超市內會產生很多“需求”和“執念”,看到什麼要什麼,得不到就發脾氣撒潑打滾,讓媽媽很無奈。

甚至有些孩子在得不到“心儀”物品的同時甚至會產生偷拿的行為,這種事情在超市屢見不鮮。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們理解不了“偷”,他們認為只是拿了東西回家,並不是什麼大事情。這時候孩子沒有清晰的物權意識,分辨不出偷和拿地行為,所以管教起來尤為麻煩。

同樣是“偷東西”,兩位媽媽截然不同的做法帶來不同的影響

01:

張媽媽在孩子5歲時就發現他有偷東西的習慣,每次跟著媽媽去商店買東西,總會拿一些零食放口袋中帶回家,有時候張媽媽洗衣服翻孩子口袋,才發現又偷東西了。

張媽媽是行動派,每次發現孩子這樣的行為,她先打一頓,任孩子哭喊,她也絕不手軟,她認為一定讓孩子知道這是不應該的。

可是孩子不懂,如果媽媽不準自己拿東西,為何去超市又問自己想吃什麼?他以為是想吃什麼就能拿什麼,更是認為媽媽打他,只是不準自己吃這種零食。於是日漸長大的孩子依然改不了小摸小偷的行為,更是變本加厲,認為只要不被媽媽發現就沒問題。

02:

劉媽媽家的孩子也遇到這樣的問題,但許媽媽第一次發現時沒有打孩子,她先細心詢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瞭解到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是自我中心主義作怪,所以她先是給孩子鞏固物權意識,然後跟孩子一起到超市歸還物品並道歉。

不僅如此,許媽媽還在平日裡給孩子滲透物權意識的概念,比如到別家做客時,她會告訴孩子收拾好屬於自己的物品,然後再幫忙收拾他人的物品,並強調不經他人允許,是不能隨用使用和拿走的。

在這樣的教育和滲透下,許媽媽家的孩子再也沒出現過偷東西行為。

聰明的家長更懂得如何教育偷東西的孩子

1. 讓孩子意識到偷東西是不對的行為

每個孩子都要成長,如果不給孩子強調偷東西是不對的行為,他就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但我們教育的時候,不能直接說他就是小偷,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百害而無一利。

2. 教育孩子為自己行為負責

如果發現孩子有偷東西行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解決也很關鍵。要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讓他從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拿了別家孩子的東西,就一起歸還並道歉;如果拿了超市的東西,就到超市解釋清楚並結賬。這些都能幫孩子有效建立清晰補償意識,讓他承擔起不正確行為的責任,而不是選擇無視或者逃避。

3. 重視潛移默化的影響

像許媽媽那樣,平日裡收拾東西就給孩子灌輸物品所有權的概念,只是每次收拾多說上幾句,暗示孩子不能隨意拿別人家的東西。聰明的孩子很快就能接收到正確的資訊教育,也不會有小偷小摸的行為出現了。

其實可能不少人小時候都會過“偷東西”的行為,也許只是偷爸媽的東西,但這種小事也不能被我們忽視。正面指導並端正孩子的行為,這樣才能給他帶來正面影響,以後再也不犯。

各位寶媽們是如何面對和教育孩子偷東西行為?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跟大家分享經驗~

相關物權意識培養繪本推薦:《我的、你的、他的》

透過風格插畫的形式,讓孩子瞭解物品所有權,有利於孩子的物權意識培養,方便家長一旁疏導教育,給孩子樹立明確的金錢觀。有需要的寶媽可以瞭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