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一項畫展,對於各類珍品彙聚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來說,本來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令人驚訝的是,展覽僅僅展出了兩幅作品。此次“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作為將陳列近三個月的展覽,只是展出了張大千的《廬山圖》和呂佛庭《黃河萬里圖》的兩件作品。

  為何只有兩幅畫?其實展覽名字就告訴我們了——“巨幅”,張大千《廬山圖》長約10米,呂佛庭《黃河萬里圖》更是令人驚歎,長逾51米!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晚年心血力作《廬山圖》

  張大千《廬山圖》,178.5×994.6釐米,由張大千家族捐贈,是他畢生尺幅最大的作品,也是晚年最精彩的力作。此圖彙集了大千畢生繪藝精粹,有紮實的筆墨涵養和潑彩大寫意的融合。結構方面則展現了畫家宏偉的凝聚力,使畫面呈現懾人的震撼效果。

  傅申教授曾評論說,畫中具體的形象大抵表現在山石、林木、屋宇,而重山密林則是彩墨一片,混沌交融以擴大畫幅空間。使畫面中筆法的“實”與墨彩渾然的“虛”交疊互用,實中帶虛,繁密而不閉塞,神完氣足,一如石濤(1642—1707)所言:“或真或幻,皆是我筆頭靈氣。”

  張大千此生最後的鉅製《廬山圖》,是大千畢生最大的山水畫,也是他臺灣時期尺幅最大也最重要的作品。而且大千先生每一幅大山水的製作背後,幾乎都有特殊的動機,《廬山圖》也不例外,臺灣作家黃天才在《張大千廬山圖的製作經緯》一文中有翔實生動的記載。此畫是應日本一位著名僑領李海天之請,為他的旅館大廳牆面特地繪製的鉅作。

  由於李氏為北方人,大千本想畫萬里長城,但以有山無水,天然風光無甚可觀而作罷。最後宣佈他要畫江西省北部的名山“廬山”。然而大千雖然遊跡遍及中國,廬山卻是從未親履之地。

  張大千作此畫時,身體狀況很差,常住醫院治療,時畫時輟,而且由於畫面太大,還得整個人被抬上畫桌趴著畫,極為吃力。甚至有時心臟不適,吃藥休息後,仍繼續搏命作畫。後來由於臺北歷史博物館要求要將此畫及其近作聯合展出,於是大千先生作了最後一次趕工,只題了兩首詩而沒有署款。臺北歷史博物館展畢歸還之後,大千原擬在身體狀況許可下,作進一步的潤色修飾。可惜他進了醫院,於4月2日去世,終究沒能完成和落款。

  蔚為大觀《黃河萬里圖》

  民國呂佛庭《黃河萬里圖》,66.7×5106.7釐米,為呂佛庭遺贈。全長逾51米,通幅以凝斂細膩的用筆,與古樸典雅的設色,詳細描繪黃河綿延四千六百餘公里的壯闊景緻,前後共費時兩年四個月始成(1983—1985),時已七十五歲。

  呂佛庭,名天賜,字佛庭,號半僧,以字行世。清宣統三年(1911)生於泌陽縣雙廟街鄉夭莊村。泌陽縣立農村師範學校畢業後,短期擔任泌陽縣教育局科員。因其酷愛繪畫,於1931年考入北平美專受業三載。曾就學於許翔階、秦仲文、齊白石等名師門下。抗戰時期,與焦元甫等人組織抗敵後援會,積極發動募捐,並以身作則,將畫作捐出義賣,盡捐妻兒首飾。還踴躍參加“怒吼”話劇團在泌陽縣各地演出,宣傳抗日。後曾應聘為河南省民政廳秘書,旋辭職。先後在源潭中學、唐西中學、南陽師範教書。1948後,曾在臺東師範、臺中師範、師專、師大美術系和臺灣藝專美術科等校教書,後為教授。

  呂佛庭術學兼治,畫、書、琴、詩皆精。其繪畫為達師法自然的境界,早年廣遊祖國名山大川。1983年5月,呂佛庭開始製作《黃河萬里圖》,至1985年9月完成,為時兩年零四個月。此幅長卷,是用絹料畫成,闊二尺五寸,長二百一十尺,這是一幅不朽的鉅作。

  因《黃河萬里圖》尺寸過為巨大,本報無法清晰完整地展示其全貌,故以區域性饗讀者,望能同感山河之壯麗。


  初涼時分,紛繁莫擾,尋一處合心民宿,關上房門,焚一爐檀香嫋嫋,聽一曲古樂幽幽,伏案將經偈又謄了幾頁。歲月安然,此心清淺,這一刻放空了頭腦,正如金剛經上那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最愛這樣的慢時光,沏一壺清茗,細數平生喜樂哀愁,直至香燼如霜。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雲山水坐落在花蓮市美崙文教區內,緊鄰高爾夫球場,佔地六百餘平方米,建蔽率僅15%,剩餘空間規劃為開放式花園和果園,十米寧靜巷道,民宿面寬四十餘米,路邊停車方便。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民宿主人生活在臺北,退休後想體驗別墅農夫的生活,便在花蓮市購置土地,同時又希望子孫們來此共享天倫,於是設計了套房和臥室,因害怕老年人行動不便,全區採用無障礙設計。後因晚輩各闖出一片天地,工作繁忙,無暇來花蓮常聚,可惜此居閒置,主人遂起了與有緣人分享的念頭。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樓前有灣人工湖,前面是片寬闊的草坪。春來花開成海,夏來綠草如茵,或坐或臥,或立或行,讀幾本閒書,飲一盞清茶,在溫暖的陽光裡,三兩知己,有愛相隨,不爭不搶,不愁不怒,不問世事喧囂,不理紅塵嘈雜,自無負累。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民宿還開墾了一片花園和果園,成串垂掛的大鄧伯旁蝶舞蜂歌,鮮豔的軟枝黃蟬四季盛開,再加上烈日下嫣紅一片的九重葛,組成了花園的常駐三劍客,小水池裡養著幾尾錦鯉,偶爾有白鷺駐足池畔,宛如石雕一座。

  如果水遺忘了我,再不見曾經泛起的漣漪,水中的魚兒是否還記得昔日搖曳的倒影裡有我。如果風遺忘了我,再不見曾經飄舞的柳絮,大漠的風沙是否還記得昔日輕響的駝鈴裡有我。如果你遺忘了我……你遺忘個試試!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果園內種著堪稱懶人果樹的芭蕉,只要沒有颱風災害,每年都會奉上幾串供大家享用。主人至今忘不了第一次收穫的愛文芒果那香甜濃郁的味道,卻不解為何枝繁葉茂的龍眼樹,至今仍不曾開花結果。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圍牆邊曾種著整片絲瓜,黃花朵朵引來嗡嗡蜂舞,整季卻收穫不得幾粒果實,甚為遺憾。為了收穫新鮮土雞蛋,還曾養過十幾只小雞,卻不敵周邊野貓囂張,一夜間雞群便不見了蹤影。兩年多的種植之後,終於懂得有機栽培要和各方菜蟲與蝸牛共分享,收穫最豐的卻是它們不愛的皇宮菜。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漫步在園間小路上,看綠意萌發新芽,聽春風拂過草坪,採擷一縷斜陽,溫暖靈魂;看枝頭開滿夏花,聽雨珠落在湖面,擁抱一蔭幽靜,放空思緒;看秋雁飛往天北,聽落葉飄舞隨風,珍藏一塘月色,遙寄牽掛;看冬蕪覆蓋原野,聽萬物靜默無聲,臨摹一汪澄瑩,洗滌心靈。

  距離民宿七公里處就是農場,多年前因五柳先生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對田園生活充滿嚮往,在這裡,心目中的天堂觸手可及。採摘作物,開墾田地,時光賦予生活沉澱後的洗練與離世的簡單,這一天,遠離紅塵,做一次農夫。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因主人年歲已高,現常年居住在臺北,所以僱了一位管家打理民宿。煮的純正咖啡,做的精緻甜點,餐桌上的水果摘自自家果園,故格外香甜。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每天清晨推開窗扉,清風徐來,天光雲影在湖面徘徊。雲水間的舒適不僅在於室內裝潢的精緻詩意,更在於其注重人文與自然相交融的意境。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山一程水一程,無需山水相迎,風一更雨一更,何必風雨相送,來,自是歡喜,去,也無憂傷,不道離別,只說珍重。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2017-10-06)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花蓮縣坐落在位於臺灣本島東部

  東向太平洋海岸 以風景秀美聞名

  在這次行程中 皮卡在花蓮呆了三天兩夜

  為了避開人潮 去的地方可能不是那麼有名

  但收穫還是不少的

  臺鐵旅途就很美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坐上臺北往花蓮去的高鐵

  一路往臺東方向去 途中經過無數隧道

  左手邊就是綿長的太平洋海岸線

  花蓮新光兆豐農場

  兆豐農場是全臺最大休閒農場

  農場主打欣賞自然風光和大型野生動物園

  租一輛電動車 環遊農場看花田餵動物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美到不用加任何濾鏡的風景

  因王菲曾經在這兒拍過廣告而得名的草原...

  求喂的乾脆面君

  乳牛區的牛奶冰淇淋和饅頭味道很香濃 一定要品嚐一下

  遠雄海洋公園

  花蓮這家海洋公園位於太平洋海岸邊

  沿途的風光就很美

  在海洋公園高處俯瞰海面 景色更加壯闊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海洋公園內裡有很多娛樂設施

  還有很多海洋生態館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夢幻的海洋生物 簡直把皮卡的少女心炸出來了

  東大門夜市

  在臺灣逛過夜市之後

  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夜市」

  內地的大概都只是小吃街 QAQ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夜市不僅規模超大

  而且小吃基本不重樣 價格也超級便宜

  安利魷魚焿/炸三明治/鹽酥雞/胡椒餅

  (不要問我為什麼沒有圖 因為太好吃了沒有空拍...

  特色小吃

  在等車回臺北的過程中

  吃到了著名的「臺鐵便當」和「鐵板麵」

  這麼大份 折人民幣才10塊錢左右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花蓮當地比較出名的小吃有麻糬 當地話叫「麻吉」

  還有奶油酥條/花蓮薯/芝麻餅

  小吃味道都偏甜 買回去當零食吃吃還是不錯的

  (2017-10-05)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比起文藝範十足、配色高大上的精品民宿,我更喜歡那些溫馨、懷舊、自帶生活氣息的家庭招待式的民宿。

  比起恬淡氣質、會寫詩、自稱自由職業者的民宿老闆,我也更偏愛那些細緻、認真、手腳麻利、笑聲爽朗的民宿生意人。

  如果你和我一樣,那花蓮這兩個民宿就一定會打動你。

  兩個花蓮民宿,一個在花蓮縣裡,一個在花蓮壽豐鄉山上。

  花蓮·馬略卡天空

  住在永不過季的春光裡

  花蓮是臺灣第一大縣,氣候溫潤,四季如春。在花蓮城區中心、距花蓮火車站步行可到的距離內,有一個白牆、紅瓦的別墅群,馬略卡天空民宿就在這裡。

  民宿老闆和老闆娘爽朗健談,熱情好客,在充分尊重隱私的基礎上,提供接送、諮詢幫助等周到服務;民宿設計溫馨、別緻、乾淨有質感。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預訂形式:獨立房間(可入住4人)

  壽豐鄉·住在大自然裡的家

  歐風奇幻之旅

  海拔五百米以上,隱秘于山林之中的歐風小鎮。野生動植物種類眾多,適合家長帶小孩來親近大自然。或者三五好友來度假。遠離都市塵囂,水質鮮甜。

  房間及園區內的傢俱擺設皆為主任從歐洲帶回的珍藏古董。園區內悠閒慢活的氛圍讓人陶醉。民宿老闆提供免費乘車、手工早餐,並與旅客分享旅遊資訊。

  最特別是,這個民宿有一個特別店長——小豬波波,讓你分分鐘變身遛豬少年。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預訂形式:整間閣樓(4人)

  資訊來自:airbnb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2017-10-03)


  在前幾年,科學家就在望遠鏡中觀測到,月球表面有著一個直徑長達3000km的巨大黑色斑塊。一開始科學家以為這只是月球表面中一個巨坑的陰影,然而隨著這幾年的觀察,科學家卻發現這個黑色斑塊並不會隨著月球的旋轉而變化,這不禁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好奇心。那這個黑色斑塊是什麼呢?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著名物理天文學家Ryukuke Nakamur表示,這個黑色斑塊其實是由地球的另一個月亮撞擊而成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的地球還有另一個月亮?

  Ryukuke Nakamura表示,地球曾經擁有著兩顆衛星,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的月亮。而另一顆衛星的體積其實並不比月球大,據Ryukuke Nakamura計算推測,這顆衛星的直徑只有1200km。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Ryukuke Nakamura認為“它很可能是來自於火星” ,這顆衛星曾經是火星的星體,由於火星突然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使得大量的碎片飛出。這些碎片大體都遊蕩在火星附近,由於這場劇烈的衝擊,使得在火星附近聚集著大量的塵埃,因而一些大的碎片開始與塵埃匯聚,體積慢慢越來越大,直到有一天,變成一個微型月球。後來,其中一顆微型月球被地球捕獲,最後成為了地球的另一顆衛星。那如今我們為什麼又看不到它呢?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Ryukuke Nakamura表示,由於月球逐漸遠離了地球,這個三角結構不再穩定。最後這個微型月球以非常快的速度撞擊在月球上,由於速度太快,使得它在月球身上留下一個燒焦的巨坑,而這顆星球也瓦解在這場撞擊之中。

  (2017-10-06)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近日,葡萄牙沙漠中驚現一隻神秘生物,像人一樣直立行走,令人們想起傳說中的吸血怪獸——“卓柏卡布拉”。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傳言,卓柏卡布拉是一種生存在美洲的吸血動物,最早出現於波多黎各,會攻擊並吸食牲畜的血。在葡萄牙沙漠拍攝的影片中顯示,這隻神秘的生物頭部彎曲,靠雙腿直立,緩慢地穿越沙漠荒地,最後消失於叢林。在這個過程中,周圍的小鳥叫聲詭異,似乎很害怕這隻怪物。因此,有人懷疑它是傳說的“卓柏卡布拉”。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該影片一經上傳就引起廣泛關注,目前的點選量已經超過20萬次。有網友猜測堅信這是一隻神秘的“卓柏卡布拉”,也有網友質疑這段影片的真假,眾說紛紜。

  (2017-10-16)


  在浙江省樂清芙蓉鎮一處盤山公路邊的溪灘,出現了一種神秘石頭,每天都吸引了不少的人前來。吸引了不少人的原因是有傳言說此地出現的石頭,是“黑金石”,很值錢。當地及周邊的居民聽到此傳聞後紛紛趕來挖石頭,希望能賣出一個好價錢。記者瞭解到,甚至有不少的人不惜路途遙遠,驅車一個多小時來這裡尋找傳言中的“黑金石”。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其實,這種“黑金石”目前並沒有檢驗出是否有開採價值,所以值不值錢也暫時無從而知。不過當地的有關部門已經將這種石頭送到檢測機構進行進一步的檢驗,結果出來會馬上公佈,隨後將邀請專家到實地勘測,看是否有開採的價值。

  瞭解到並不是所有石頭都是“黑金石”,前來挖石頭的人告訴記者,他們利用磁鐵來判斷,如果磁鐵能夠吸住石頭,那就是他們要找的“黑金石”了。看到一些有觀賞價值的石頭,他們也會拿回家裡作為擺設。他們還說,現在很多人都在找這種石頭,大家都覺得能賣出個好價錢,熱情高漲,一天能收穫到兩三個都算運氣好的了。

  那麼這種石頭到底是怎樣紅起來的呢?據相關了解人士說,最早發現這些石頭的人其實是外地人,有人拿去賣的時候,發現這種石頭跟普通石頭不一樣,它能吸住磁鐵。這個現象被其他的村民發現,於是也跟著挖石頭。後來溪灘上的石頭能賣錢的訊息傳了開來,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前往,掀起了“挖石頭”的熱潮。

  (2017-09-25)


  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和政治概念,“中國”這個詞很早就出現了。往近了說,清王朝在《中英南京條約》中文版裡就同時自稱“大清”和“中國”;往遠了說,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都說自己是“中國”,罵對方是“索虜”、“島夷”等等。

  只是南北朝還不夠遠,有請最遠的。何尊,西周早期,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這是一件用來盛酒的青銅尊,花紋非常漂亮。但其最有價值的地方,普通觀眾根本看不見!這是因為最大的亮點被藏在了酒尊裡面:內底的122字銘文。

  銘文大意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最近忙著興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他抽空對宗族晚輩進行了一次訓話,追思了文王與武王的功績,最後獎賞了一個名叫“何”的晚輩。“何”為紀念這份榮耀,叫人制作了這件青銅尊,所以我們稱之為“何尊”。

  你也許對這樣的“宗族工作會議”並不感興趣,但這段文字的亮點,即使讀不懂古文的人也能一眼看出來。對!裡面有四個字:宅茲中國!

  周成王說,武王曾在祭告上天時表示,要以“中國”為“宅”——換句話講,就是以“中國”為家!有學者認為,這裡的“中國”不同於現在的“中國”,應該只是個地理概念,僅指洛陽周邊的中原地區。但即便如此,這仍然是“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意義重大!

  最晚到漢代,“中國”一詞又演化出了政治概念。

  “五星出東方”護膊,漢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這是一塊綁在胳臂上的護膊,距今已有近兩千年,顏色異常鮮豔!但更令人驚歎的還是上面的兩行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2017-10-09)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據《每日快報》,據報道,科學家在秘魯南部的納斯卡線條(一片綿延幾公里的線條,已存在了 2000 多年)附近發現了一個墓穴,其中有一具遺體只長了三根手指,研究人員認為,這個遺體可能是新發現的物種,甚至是外星人。

  科學家們從三根手指的手,以及腦組織樣本中提取了遺體的 DNA,然而,屍體的 DNA 被認為與人類 DNA 百分之百吻合。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萊克海德大學的帕雷奧 DNA 實驗室的一份報告顯示,手和腦組織所顯示的 DNA 都是來自於男性。但是,這些遺體用碳素測定的年代是公元 245 到 410 年之間。

  陰謀論網站後來釋出了一段影片,表明這個遺體可能與人類有密切的關係,而且仍然來自外太空。Konstantin Korotkov 博士正在與該專案合作,他聲稱之前曾拍攝過一個人的靈魂離開人體的照片,他在影片中暗示說,遺體的 DNA 可能只與人類的 DNA 有關。

  他說 :” 從第一個 DNA 分析中,我們已經證明了它不是黑猩猩,不是猴子,而是像人類一樣的 DNA。我們所知道的三種類型的人類有尼安德特人(兩萬四千年前消失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的人類種群)和現代人。但是遺體的長相卻和人類大相徑庭。”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來自秘魯的放射學家 Raymundo Salas Alfaro 博士在影片中說 :” 我們正在科學地證明,這個遺體是一個真實的身體,它曾經是活著的。它有牙齒、大腦、頭骨、肺、心臟、血管。”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愉悅的揹包客”:它活著的時候還有扯蛋!

  網友“王保國”:造謠!

  網友“Newton’B”:小編吃粑粑去吧,題目上說的手那?照片只有頭,盜圖來騙人,內容題目不符合

  網友“King”:確定不是悶油瓶?

  網友“雪狼”:畸形

  網友“絲槓廠家”:賭博輸了,剁掉兩個手指

  網友“於無聲處”:怪胎而已。唯一的價值是養活了譁眾取寵的小編

  網友“小板凳 °”:這泥人捏的不賴

  (2017-09-28)


  努納福特,加拿大最北部,極寒之地,卻是動物生存聖地,只因該處是寒流與暖流交界處,食物豐盛,不過令人疑惑的是在如此平靜之地卻出現了神秘嗡嗡的聲音,時而刺耳時而微小,刺激著動物的神經中樞。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如此刺耳的聲音從何而來,為何對動物的神經中樞會產生影響?要知道聲音有高低頻之分,動物的聽覺神經只會對某一頻率的聲音有反應,而該處的聲音卻對該處大範圍內的動物都產生影響,這就不單單是高低頻之分了。

  據瞭解,該地的岩層含有大量的鈉元素,是在地球經歷滄海桑田的變化之後形成的陸地,其岩層含有一些遠古海底生物化石。因此,科學家猜測這很有可能是海底生物遺留下的封閉狀骸骨在受到氣流衝擊而產生高低頻聲音。

  然而,外星文明研究所卻持有不同的觀點,這種能對動物神經中樞造成傷害的聲波不像是人類機器,反而與曾經捕獲的某一段外星訊號相似,因此他們猜測這很有可能是外星人遺留在地球的召喚器。

  不過,加拿大軍方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該處嗡嗡聲似乎來自於人工智慧,其聲音在輔機轉化器的作用下變幻出頻率不同的聲音,疑似是某工廠在地底下掩埋的地下工作機器,其發出的聲音大大影響陸上動物的活動。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加拿大軍方表示,該聲波不僅對陸上動物造成影響,還對海中生物的覓食、交配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找出其根源是當下必須解決的問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ζั͡ޓއ從來卟在乎”:一會說不是人類機器,一會說人類人類機器!自相矛盾

  網友“℡1 2 3....”:然後呢???

  (2017-10-11)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562 字。

轉載請註明: 臺北故宮: 只有兩幅作品的展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