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走後,我和弟弟成了陌生人,一年到頭不來往,最多春節按照傳統見一次,兩家人相對無言,跟父母在的時候完全不同。似乎父母是維繫著我們姐弟之間的一條繩索,一旦父母不在了,繩索就自然斷裂,血緣關係的傾塌就在一瞬間,疏遠在所難免。”
這是我上週接到的一封信,來自一位女性網友,自稱是奔四的老阿姨,早年喪父,18年母親也因病過世,如今身邊的親人只剩下從小一起長大的弟弟。本以為父母過世會讓姐弟之間更加親密,沒想到三年未過,兩家的關係就疏遠到宛如熟悉的陌生人。
這讓她無法接受,也不能理解,不都說血脈至親?親情關係究竟該如何擺放位置?這一切都讓她非常困惑。
對於她的疑問,我還無法感同身受,畢竟家庭關係是最為繁瑣複雜的。想要明白問題所在,還是要專業的心理學家來。於是,我帶著問題,前去拜訪了大學選修課的一名心理學教授,作為專家,他給出深刻的解釋。
心理專家首先肯定了網友的觀點,表示網上曾有人提出過一個論點:父母在,子女尚有來處;父母不在,我們只剩歸途。這句話把血緣關係也暗含其中,對於個人來說,只有父母才是唯一的源頭,而血脈至親指的也只有父親和子女,兄弟姐妹位於從屬地位,聯絡並不牢靠,全是父母在中間維繫才能持續下去。
人際關係的維持全靠陪伴和利益鏈
司馬遷很早就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話放到親情關係上也是一樣,與其考慮別人為什麼疏遠你,不如提升自己的價值。古人常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如果我們的價值足夠高,那麼多遠的親戚都會上門表達親近。
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靠血緣維繫,只能說,血脈關係為大家的初相識提供了最好的先天優勢,但能夠維持下去靠的是陪伴和共同利益。說實在的,陪伴能夠提升的也只是親人之間的親密度,共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一環。
人之所以被需要,重在個人價值。這位網友與其疑惑弟弟的疏遠,倒不如思考一下自己的存在於弟弟一家來說是利還是弊,假如姐姐只會不斷麻煩弟弟的話,那於對方而言自然是要疏遠的存在。這話非常殘酷,但大家還是要認清。
最後,大家是否有過相似的體會呢?快分享一下當初的解決辦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