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空戰初期,德軍為何略佔上風?裝甲厚,英軍存在致命缺陷
1940年7月10日,德國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第一階段開始。這一天,英國一支大型的運輸船隊駛入英吉利海峽,其不僅有戰艦緊緊跟隨,而且在船隊上空還有戰鬥機護航。“送到嘴裡的肉,沒有不吃的道理”,德國空軍緊急起飛。
德軍出動了20架轟炸機、40架戰鬥機組成攻擊編隊,向英國海岸撲去。英國船隊發現後,立刻分散躲避,同時各種高射炮猛烈開火,在天空呈現出一朵朵爆炸的煙雲;6架擔任護航的“颶風式”戰鬥機毫不畏懼,衝向德軍轟炸機編隊。
儘管英軍在數量上明顯處於劣勢,但憑藉戰機的靈活操控性,他們在德機中上下翻滾。畢竟這是1:10的空中格鬥,就在緊急關頭,又一批“颶風”戰鬥機衝進了德軍機群。頃刻間,德軍飛行員有一種陷入包圍的感覺,這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原來,當德機編隊剛剛升空,就被在英國的雷達站發現了,並將訊息傳到防空指揮中心,在中心的協調下,一大批戰鬥機起飛迎戰。於是,就出現了前面講到的情景。首次空戰,英軍大獲全勝,打了一個3:0,船隊安全抵達目的地。
德軍加大了戰鬥編隊的規模,在十天的戰鬥中,不斷地轟炸英國運輸船隊,並擊落了50架英軍戰鬥機。道丁上將很快意識到,這是對手的陰謀,在不斷地消耗英國的戰鬥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小批次的出擊,是最好的方法。
這種方法既可以打亂德軍的進攻節奏,又最大地保護戰鬥機不受損失,但不可避免地使商船遭受不小的損失。為此,道丁既要按壓住積極要求出擊的飛行員,又要面對因防護不力造成損失的責難,他堅持自己的判斷,不為所動。
自開戰20天的時間裡,英吉利海峽的空戰幾乎天天都有,德軍損失180架飛機,其中100架是轟炸機;英軍損失70多架戰鬥機,4萬噸貨船被擊沉。從雙方戰鬥機的損失看,不相上下、打個平手,似乎達到了德軍消耗英國空中力量的目的。
當然,道丁也在不斷吸取教訓,增強抗打擊能力。
自德國“海獅計劃”實施以來,英國皇家空軍在道丁上將的指揮下,進行小批次戰鬥機出擊,使得德國空軍在摧毀海軍戰艦上沒有多大的建樹,更沒有讓皇家空軍的實力遭到重創。但不是說沒有經驗可吸取,甚至是致命的教訓。
一是,德國的飛機非常結實,能夠承受住英國戰機長時間的掃射,一般的小口徑子彈,根本傷不了它,這都得益於金屬裝甲,在重要的部位更是安裝了雙層護甲。更重要的是,德軍飛機都安裝有自封油箱,即使打中油箱,也不會立刻爆炸。
例如,一架德軍轟炸機和一架“颶風式”戰鬥機,在英吉利海峽上空遭遇,雙方几乎同時開火,笨重的轟炸機自然不是戰鬥機的對手,但在機身留下220釋出朗寧機槍彈孔的情況下,依然安全返回基地,而同樣也受傷的英國戰鬥機,最終沉入大海。
二是,英國空軍的戰術隊形過於緊密,基本上是機翼挨著機翼,這在飛行表演中煞是好看,但在實戰中侷限性很大,甚至是致命的。由於保持過密的隊形,飛行員不得不小心翼翼,不停的左顧右看,哪裡還有什麼精力,去尋找和發現附近的敵機。
而且,一旦德機衝過來時,由於迴旋餘地小,不能及時做規避動作,很難發揮英軍戰鬥機機動強的優勢,常常是被動挨打或者友機相撞。而德軍編隊間隔大,分為好幾層,不僅可以先敵發現對方,而且能迅速佔據有利攻擊位置,實戰性強。
更重要的是,德軍飛行員大都是從西班牙內戰開始,歷練出來的“老油條”,技戰術水平相當了得,他們十分善於利用天空、太陽和對手的弱點,相互之間的配合爐火純青。儘管在戰機效能上比不上英軍飛機,但還是打出了略勝對手的戰績。
道丁決定放棄密集隊形改為“四指” 隊形;推廣王牌飛行員的先進經驗,並用“老帶新”的方式,提高戰鬥機中隊的整體實力;同時,要求飛機制造廠改進設計,換裝大口徑航炮和自封油箱等等。這些改革,增加了飛行員生還的機會。
不管怎麼說,德軍頭一個月的“試探性”出擊,引出了大批的英軍戰機,並大量消耗對手戰鬥機的數量,達到他們的預期目的;而英軍也識破了對方的詭計,以儲存實力為主,並吸取戰鬥中的經驗教訓。看來,雙方都達到了各自的預期。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歡迎搜尋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