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家庭結構中,一般都是爸爸外出工作,媽媽在家照顧孩子,這種情況孩子和家裡人都親。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父母雙方都忙於事業,為家庭創收,照顧孩子的時間自然就變少了。
孩子雖然有爺爺奶奶陪著,可他們無法替代父母的作用。
加上和長輩年齡差大,有許多事情,孩子不願意和他們說,久而久之就有些自我封閉,對誰也不親近。
等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許多問題會慢慢顯現。
孩子從小留守,長大後再難親近現在夫妻兩人經濟條件好轉,就把孩子接過來生活了,沒想到在和女兒相處過程中,總是各種碰壁。
王女士想和女兒拉近感情,但女兒總躲著她。她很傷心,以前拼命工作,就是想為女兒創造好的生活環境,為什麼女兒就不明白呢?
女兒已經17歲,非常獨立,根本不需要她的幫助,更不會主動開口提要求。
有次她特意找女兒談話,想了解她真實的想法,女兒聽了後哭著說:“小時候我特別想你陪我,我一直求你不要走,可你根本沒理我,我那時候就知道自己必須獨立”。
王女士心裡有些堵,承諾以後會花更多時間陪伴女兒,她真是沒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結果。
有時父母給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相信許多家長都有和王女士一樣的感觸,明明千辛萬苦為孩子好,可卻沒有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
其實,親子之間的感情要比物質更重要,尤其當孩子向你提出下面3種請求時,父母最好別拒絕,這是他們的情感需求,否則你的“吝嗇”會傷娃很深,破壞親子感情。
1、媽媽,我自己來吧
父母大多不相信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些事孩子即使沒做過,只要不斷嘗試總能學會的。
然而,許多家長就怕孩子不會,什麼事都大包大攬,即便孩子說“我可以”,也會下意識拒絕。長久缺乏實踐,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退化了,變得笨拙無主張,難以獨立。
2、彆著急,給我點時間吧
孩子犯錯,只要給時間讓孩子反思,他們就有機會改正。
很多家長見到孩子犯錯,第一時間就責備,根本不讓孩子解釋,甚至有的家長天天像拿著“放大鏡”看孩子的缺點。
還有的家長急性子,看不過孩子磨蹭,焦慮的情緒感染得孩子也緊張起來。
這樣孩子壓力會很大,喪失努力改變的信心。
3、多陪陪我吧
上文提到的王女士,之所以不受女兒待見,就是陪女兒的時間太少。女兒曾經要求她留下來,可被拒絕了,這種傷害將會貫穿一生,不斷尋求愛以彌補童年的缺失。
這樣會傷孩子的心,如果孩子都不願意向你敞開心扉了,那父母做任何努力,都無濟於事。
和孩子構建情感聯絡,父母要做的事:1、 保持交流
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過程中,不能要求孩子單方面輸出,也可以說一些自己的想法,互相瞭解。
此外,不要強制要求孩子,和孩子出現矛盾,先把問題說出來,再想辦法解決,不要直接下定義或者否定。
2、 共情
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需要陪伴,有些需要鼓勵和支援。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意圖,對他們合理的需求儘量滿足。
3、 正面表達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可能不全面。
但父母面對這樣的請求,也要綜合考慮做衡量,不要果斷拒絕或同意,顧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些父母明明是豆腐心,偏偏長了張“刀子嘴”,從不好好說話,對孩子刻薄又嘲諷,孩子能聽進去才怪。
4、 不吝嗇表達愛
父母有時拒絕孩子,確實是有苦衷的,孩子心裡當然會不好受,可能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既然出發點是為孩子好,就要表達出來,讓孩子理解你的愛和意圖。
感情上能共通,才能維持彼此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