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老人說小時候不讓孩子花錢,長大孩子不會孝順?

今天講一個關於我的高中同學X的真實故事。

高中第一年,由於特殊原因,我在學校宿舍裡住了一段時間,所以認識了X,他從沿海來到小鎮上讀書。長得又高又瘦,有一張長臉和一雙漂亮的眼睛,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成績也不錯,給人印象良好。

但是不久,大家都發現X出門時不帶錢包,即使他帶了錢包,也從未見過他掏出錢。這倒不是因為沒有機會花,而是每次他總是有各種藉口不花錢。例如,當大家打完球要買點東西喝時,而X總是在需要付款時剛好走開,或者剛好沒帶錢包,屢試不爽。雖然是青澀少年,但大家也漸漸看出:X對錢這方面很在意,基本不捨得花。

因為在同一個宿舍裡,我聽到他媽媽每次打電話過來,只言碎語中都是對用錢的叮囑:“……千萬別亂花錢……省一點是一點……”X果然不負囑咐,在金錢使用方面做到極致。一開始是除了學校必須交的錢其餘都不花。後來,即使是要購買的學習資料也設法從別人那裡借來,或者買二手資料。至於宿舍中的水電費等分攤費用,X從來是據理力爭,讓自己出最少甚至不交。為此,宿舍裡後來跟他交往的人只剩我一個,班裡面的朋友也是寥寥無幾。

後來,X被一所優秀大學錄取,後來定居在二線城市。儘管接觸的人少了,但聽說,一直辛苦攢錢供他讀書的父母,等他畢業後想搬過去一起住,卻遭到了X的拒絕,理由是自己開銷太大,負擔不起。X的媽媽氣得住院,這時親朋好友都出來數落X的不是,但X卻振振有詞:她從小天天教我別花錢,我現在做到了,還有什麼好說的?!

作為曾經的同學,目睹X在不花錢的歪路路上走得越來越遠,卻感覺他父母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小時候你不讓孩子花錢,到老了還指望他們孝順

X的這個例子很極端,但並不少見。許多父母在艱苦的條件下養大了孩子,但卻換不來他們後來的慷慨回報。為什麼不捨得花錢的孩子不會孝順?其實原因並不複雜,都在情理之中。

不捨得花錢的孩子會重視物質利益。

最初,當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對金錢並沒有太多的看法,但父母經常告訴他金錢的重要性,要省錢,不花錢。很快,孩子會對金錢另眼相看,變得格外愛惜。

金錢的偏執會影響物質的擁有。在孩子眼中,金錢、物質的重要性逐漸超過其他東西,這使他成為一個對物質過於重視的人。簡而言之,會使孩子們非常現實。

像X一樣,他一開始只是省錢,後來又非常注意錢和物質。這一切,與他媽媽日復一日的叮囑密不可分。

不捨得花錢的孩子會忽視人際關係。

當一個人首先把物質利益放在首位時,那麼所有阻礙這一方面的事情都是不允許的,這自然包括人際交流。因為在人際交流中必須存在人情往來,但是重視物質利益的孩子卻不能在這方面浪費,自然不會支出,所以跟別人交往少。

另外,因為物質跟別人發生衝突的機會大增,這也將使周圍的人對這些孩子側目相看,敬而遠之——畢竟,誰也不想跟一個太看重財物的人走近,免得不愉快。

X就是這種情況。在高中時,他的朋友很少。我聽說他現在基本沒有任何應酬,跟人極少往來。

不捨得花錢的孩子不會孝順父母。

如果一個人過分關注利益,忽視人際關係,他最終也會忽視親情,無視父母的需要。在這些人眼中,就算是親人,是父母,也不能損害自己的利益。縱使是親情、父母恩情,也不如財物的佔有更重要。

前面的X最後變得那樣子,不就是置父母恩情於財物之後嗎?

我相信,作為X的父母,現在縱使兒子的成就再大,也是失敗的。因為他們養大了孩子,卻從某種意義上失去了兒子。

從根本上說,一切的源頭都來自對金錢教育的忽視和失敗。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節儉的傳統已深入人心,所以許多父母都僵化的教育孩子要“省錢”,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只會省錢,不會合理花錢,變得越來越現實,甚至不近人情。

所以,進行科學的財商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一方面,父母要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建立合理的金錢觀。不要只是要求孩子“省錢”,也不要讓孩子花錢無度。對金錢的態度必須為我所用,該省的時候省,該花的時候花。讓金錢成為改善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感的一種實用工具。

另一方面,要給孩子實踐的機會。實際上,許多父母不給孩子零用錢,即使給了也限制他們使用,導致孩子從小就沒有機會練習花錢,不會花錢。正確的做法是:給他們一個存錢罐,定期給他們一定的零花錢,從小讓他們自己管理。當然,父母可以在旁邊建議和指導。要記住:實踐是學習的最好方式。

總之,教會孩子如何花錢,他們將來才會捨得為你掏錢。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長脖子媽咪,家有兩寶,熱愛教育,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注: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98 字。

轉載請註明: 為啥老人說小時候不讓孩子花錢,長大孩子不會孝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