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水位超防洪限制水位近2米”意味什麼?張博庭釋疑
“受近日強降雨影響,三峽庫區水位持續上漲。目前庫區水位接近147米,超出防洪限制水位近2米。”6月21日,央視財經的一則報道引發網路關注。由於近期長江流域多條支流多站發生超警及以上洪水,於是有網友對三峽“超出防洪限制水位近2米”表示擔憂:這是不是意味著水庫不安全了?
其實並非如此。“汛限水位是水庫留有最大防洪庫容的標誌,與一旦超過了就有發生洪水危險的警戒水位的概念完全不同。”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解釋道,所謂汛限水位,其實就是該水庫留有最大防洪庫容的水位。
通俗點來說,在非汛期,水庫保持較高水位用於供水、發電、灌溉等功能。但在汛期來臨之前,水庫須將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以騰出庫容迎接可能到來的洪水。三峽工程的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相應庫容393億立方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6月21日報道中所稱的“接近147米”的庫區水位,與175米水位之間,仍有超過200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空間。
三峽水庫水位下降迎戰汛期
據張博庭介紹,過去由於科技和資訊科技不夠發達,人們對長期氣象的預報也不是十分準確。所以,為了保障發揮好水庫的防洪作用,在汛期一般總是要求水庫,以留有最大的防洪庫容的汛限水位執行。
根據三峽集團此前釋出的訊息,2019年12月,三峽水庫啟動了本輪汛前消落工作,初始水位174.79米。今年6月8日17時,在長江主汛期來臨前夕,三峽大壩上游面水位已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高程144.99米,提前騰出了221.5億立方米、相當於1550多個西湖的全部防洪庫容。三峽水庫由此開始進入防洪排程階段。
上述訊息稱,“根據相關排程規程,原則上,汛期三峽水庫水位將按防洪限制水位145米控制執行,以保證防洪庫容充足。當長江上游來水可能對中下游安全造成威脅時,三峽水庫將利用提前騰出的防洪庫容,將洪水攔蓄在庫內;待洪水退去,在保證下游安全、庫岸穩定等的前提下,三峽水庫將逐步降低水位至145米,再次騰出防洪庫容,應對下次可能發生的洪水。”
包括三峽水庫在內,據水利部訊息,截至6月8日17時,納入聯合排程的控制性水庫群共騰出防洪庫容約560億立方米,部分水庫在汛限水位以下還有217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0座控制性水庫共有777億立方米庫容可調蓄洪水。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6月22日會商要求,加強控制性水庫排程管理,科學排程三峽、丹江口等水庫,相機攔洪錯峰,確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三峽電站
多年來,我國水庫汛期排程基本上採取固定時間固定汛限水位的排程方式。綜合考量上游水庫聯合排程、發電、航運、防汛等因素,張博庭建議,將目前固定、靜態的汛限水位改為動態指標更為科學。
張博庭對澎湃新聞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的長期氣象預測已經相當準確。再加上我國各個流域上已經建成了很多梯級水庫,某一單座水庫的防洪作用,並不一定總是要以保持最大為好。“三峽水庫每年汛期的水位每提高一米,據測算,大約可以增加5億度的電量。更重要的是,在特大幹旱之年,保持汛限水位還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水資源損失。例如,我國的三峽和龍灘等大型水庫,都曾經因為秋季的特大幹旱而出現過蓄不滿水,影響整個枯水期水資源供應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發達國家已紛紛採用更科學的動態汛限水位。“不再追求單個水庫,在汛期一定要把水位降低到汛限水位。而是根據水情的預測,和梯級水庫群的綜合防洪能力,實行動態的汛限水位管理。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發揮出水庫的水資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