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強化結婚頒證儀式感,別輕言“沒有效果”

由 沈建伏 釋出於 綜合

圖片來自民政部官網。

“今後,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富有還是貧窮,無論健康還是疾病,我們都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同甘共苦,成為終身的伴侶。”

——這段我們在電視劇中耳熟能詳的婚姻誓詞,未來可能會時常回響在民政局的大廳。

近日,民政部、全國婦聯聯合印發指導意見稱,探索將頒證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並實現頒證常態化,透過引導婚姻當事人宣讀結婚誓言、領取結婚證,在莊重神聖的儀式中宣告婚姻締結,讓當事人感悟銘記婚姻家庭蘊含的責任擔當。

《意見》一出,“意見”不一。

一些網友覺得“很有價值”,但也有些網友認為“作用不大”。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參觀紐約市政廳的經歷。

當時,我沿著走廊逛,兩邊都是辦公室,我一眼看到有一位身著婚紗的女子,身邊是西裝革履的新郎。

他們滿面笑容,在門口拍照相擁,周圍親友紛紛給他們鼓掌,簇擁著他們進了一間辦公室。沒多久,他們出來了,手裡拿著的一看就是結婚證。親友們開始向他們頭上撒花瓣與綵帶。

我到這時才確定,我看到的,就是電影裡常有的“市政廳婚禮”。

近些年,我國一些地方民政局也在逐漸嘗試宣誓和頒證儀式化,目的在於將結婚的重心從“婚禮”前置到“領證”,讓新人意識到婚姻關係確立這一時刻的神聖性。此番民政部、全國婦聯的意見,既是之前試點經驗的總結,更是一種有效的引導。

新人領到結婚證。 圖/新京報網

沒錯,宣誓、頒證等都只是種“形式”。但長期以來,我們對“領證”這一程式的輕視、粗糙對待,的確已經產生了一些問題。

首先是浪費。“領證”程式太簡陋,所以必須附加一個盛大場面的婚禮,否則,總覺得缺了什麼:不曾穿過婚紗,不曾得到長輩的祝福,不曾有朋友在現場為我落過淚。

其次是當事人不容易有真實感,因為太快太隨便了;而且也從來沒有人在領證的時候,告訴他們——尤其是男性,在婚姻中,你的義務是什麼?

當然,在那場盛大的婚禮上,會有主持人開玩笑:以後,你的工資給誰?家裡事兒聽誰的?

新郎大聲回答:給她,全聽她的。

滿場熱烈掌聲。

但——這不是玩笑嗎?問的人不當真,答的人也一樣。

確確實實,需要有人來給年輕人,一點婚姻義務教育了。

我見過不少年輕男人不理解家務這件事:吃飯可以叫外賣呀,打掃可以叫小時工呀,為什麼非要自己做呢?

你得和他解釋:你單身可以這樣,結了婚不能。

他很詫異:為什麼?兩個人一起叫外賣就可以了。

那有小孩了呢?

三個人一起叫呀。

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婚姻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法律關係的重大變化;財政收入將合在一起,共同付房貸車貸;開銷也將合併計算,並不完全是你媽你孝順、他媽他孝順;馬桶堵了,不管是誰弄的,反正全家人都用不了,必須得掏;感情出現了問題,那麼上中下三代人都會因此被迫選擇站隊……

婚姻是性、家務、生育、經濟、外部事務……許許多多事情的總和,大部分情況下,這些都是沉甸甸的責任,而很多進入婚姻的年輕男女,都茫然不知。

很多女孩子是結了婚才赫然發現:家務有這麼多!

而很多男孩子也是結了婚才驀然明白:原來家,並不像歌裡唱的,你多晚回來都有一盞燈等著你。那是媽,不是老婆。

若說婚姻是避風港,都想避風誰當港?

若覺得家庭就是放鬆的地方,都想放鬆誰勞碌?

一些國家還有結婚學校,想結婚的青年男女,可以自願接受六週左右的婚前培訓,確定他們在心理、精神與生理上,都做好結婚的準備。

我國其實也有“婚前培訓”,多半就是長輩們的嘮叨:“以後結了婚,就好好收心過日子吧。”——但什麼叫收心,怎麼是過日子?各人的理解差太遠了。

所以,能夠有一個正式的官方儀式,讓當事人親口說出:我將承諾忠貞,我將承諾財產公開……至少,這也是一重約束,即便只是道德約束,也可能會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當然,這也需要各地不斷去探索更豐富、務實的頒證儀式和婚姻誓詞,要能夠真正打動人,而不是完全形式化、流程化的操作——歸根到底,我們是要透過儀式讓家庭責任、神聖誓言刻進夫妻雙方的心裡,浮在表面的程式終究是徒勞。

□葉傾城(作家,情感專家)

編輯 孟然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