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堵馬路潑油漆”,合法合規的透析中心為何“一鬧就關”

  地方政府應該以發現問題為契機,提升破解“鄰避”衝突的能力。一方面做好公共設施的規劃、佈局,一方面運用“營銷”思維,搭建平臺加大政府、企業、群眾之間的溝通。

  看著30多臺一次未用的透析機、被砸壞的門窗、滿地的玻璃碴,重慶市巴南區山外山血液透析中心專案負責人陳燕,心裡五味雜陳。

  這家投資1180萬元、收治腎病重症患者的透析中心,原本三年前就應營業,但因周邊居民反對被當地政府叫停,另行選址後同樣出現“鄰避”衝突。

  留不下、搬不走,合法合規的醫療專案停擺三年,不但讓企業損失慘重,同時也影響了緊缺醫療資源的市場供給。

  這家透析中心的經歷成為近年來我國醫療、環境等公共設施頻頻遭遇“鄰避”衝突的縮影。專家表示,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面臨“鄰避”衝突將成為常態。“一鬧就停”只會讓問題愈演愈烈並挫傷社會資本投資公共設施的積極性,某種程度上也折射了少數地方政府不作為。學會處理“鄰避”衝突,應成為主管部門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修課”。

  拉橫幅、堵馬路、潑油漆……業主要求“離我家遠點”

  既有公共透析區域又有獨立病房,2臺透析機配備1名護士,可根據病人需求個性化服務……2017年5月,巴南區山外山血液透析中心完成裝修準備收治病人,陳燕以為憑藉良好的設施和服務一定可以贏得患者的青睞,可還未營業就遇到變故。

  “就在我們準備營業時,有少數小區業主在微信群造謠說我們中心會傳染疾病、有停屍房之類的,一傳十、十傳百,引發了小區業主的恐慌心理。剛開始,有小區業主圍堵我們中心,不讓開業。我們多次想與小區業主進行溝通,但業主們根本不聽,還堵著我們說‘不把透析中心拆了就不許走’。”陳燕說,少數業主聳人聽聞的傳言把中心完全“妖魔化”了,反對的人越來越多,後來發展成部分業主拉橫幅、堵馬路向政府施壓,一些極端的人還衝進中心打砸、潑油漆,於是當地政府迫於壓力要求該中心暫停營業。

  該透析中心位於巴南區“碧海灣”居民小區外的商業門面二樓,距離最近的居民樓數十米,最遠的有幾百米。記者在現場看到,中心多處玻璃門窗被砸碎,玻璃碴散落一地,透析裝置因長期未使用已損壞,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

  記者隨機採訪了小區部分業主,多數不同意透析中心建在這裡。其中一位王姓業主說:“很多業主說這個透析中心會傳染疾病,還有停屍房。不管是真是假,總之希望離我家遠點。”

  這個血液透析中心專案由重慶山外山血液淨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記者瞭解到,該公司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產品用於治療急慢性腎衰、尿毒症、多臟器衰竭和中毒等多種危重症,被國家相關部門列入“優秀國產醫療裝置產品遴選”目錄。

  據血液透析行業統計資料,我國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人數逐年上升,目前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人數已達約80萬人。陳燕介紹,在一些發達國家,不少社群都建有透析中心,既能方便患者就醫,也能減輕患者負擔。

  “當前我國透析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二三級醫院,患者較多、資源緊缺。我們作為裝置生產商,投資建社群透析中心,既可以節省投資成本、給患者更好的醫療服務,同時作為一級醫療機構,社群透析中心的價格又比三甲醫院價格低20%-30%左右。我們已在西南地區建了10家社群透析中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腎病重症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陳燕說。

  2017年,重慶山外山公司選在交通便利的碧海灣小區外的商業門面建設社群透析中心,並通過了該區衛生、環保、消防等行政審批。中心面積近一千平方米,配備38臺血液透析機及配套裝置設施,最多可接納血液透析80人次/日。

  血液透析中心是否有環境風險?記者在該專案環境影響報告表上看到,該專案環境風險源主要是醫療廢棄物和廢水,“採取合理的汙染防治措施以後,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陳燕告訴記者。

  “腎病透析患者的原發病主要為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炎,均無傳染性。針管等醫療廢棄物按重慶市相關規定,由專業處理機構定期運走處理,廢水透過汙水處理裝置處理達標後再排入市政管網。按照國家規定,透析中心屬於門診部性質,沒有住院部也沒有放射裝置,更不存在所謂的停屍房。”陳燕說。

  “換地方就說明有問題”?留不下、搬不走,合法專案何去何從?

  這個專案建設之初是否應做民意調查?陳燕說,根據環評相關法律法規,對於可能造成輕度環境影響的建設專案,只需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未要求開展公眾參與。

  “由於專案沒有什麼環境風險,法律法規也沒這個要求,所以事前就沒有徵求小區業主意見。”

  在與小區業主溝通無果後,重慶山外山公司決定另行選址建透析中心。陳燕說,國家對血液透析中心有嚴格的建設標準,在人員設施配備、房屋面積佈局、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的距離等都有明確規定,找到合適的地方並不容易。

  “我們在巴南區找了四五個地方之後,另一個小區的商業門面比較合適。為吸取教訓,我們按要求做好民意調查,對該小區近400多戶居民上門溝通解釋,終於贏得多數居民的理解支援。”

  但就在企業啟動建設時,當地政府突然要求擴大民意調查範圍。陳燕說:“當地街道辦事處等部門要求周邊所有小區都做民意調查,甚至一公里之外的小區也要做。民意調查範圍擴大了,反對的人自然就多了,有居民說‘你們專案沒問題為什麼要換地方,換地方就說明有問題’。搬遷也只好擱置。”

  留不下、搬不走,透析中心停擺三年讓重慶山外山公司損失近千萬元。“除了直接經濟損失,更嚴重的是形成了多年投資壞賬,我們作為重慶市重點培育的科創板擬上市企業,阻礙了企業上市。”

  這個合法合規的透析中心何去何從?記者來到主管部門巴南區衛健委瞭解情況。該部門一位幹部說:“我們非常支援這個專案,但有心無力,單靠我們一個部門難以解決。類似的情況我們碰到了好幾起,我們一家公立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也因為附近居民反對暫停了很長時間。甚至一家口腔診所想開在小區附近,同樣遭到小區業主反對不得不關門。”

  這位幹部坦言,維護社會穩定是大事,這個專案又不是招商引資專案,企業應該自己承擔相應的風險。

  處理“鄰避”衝突應成基層政府“必修課”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相關公共基礎設施亟待完善。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鄰避”衝突已從最初的環保公共設施擴大到醫療、市政、交通、電力等領域。

  “鄰避”衝突是指居民因擔心建設專案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負面影響,從而產生“Not-In-My-Back-Yard(別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並出現強烈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

  一邊是城市發展和群眾急需的公共設施,一邊是附近居民的強烈反對,如何擺脫零和博弈,搭建多方溝通平臺從而實現共贏,成為擺在不少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難題。

  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認為,公共設施建設除了政府財政投資,也需要社會資本參與。社會資本投資醫療行業對合理分配醫療資源、緩解公立醫療機構壓力、促進醫療產業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政府有責任保護社會資本投資的合法權益,這樣才能激發社會資本投向公共設施的積極性,保證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聯絡機制”“及時回應企業和群眾訴求”。

  廖成林認為,疫情之後,群眾對健康更加重視,居民對部分醫療機構產生“鄰避”效應可以理解。但如果“一鬧就停”,不但嚴重挫傷社會資本投資的積極性、損害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整個社會群體也得不到好處。地方相關部門不能以維穩為由息事寧人、迴避問題。

  記者在重慶市南岸區山外山彈子石社群透析中心看到,該中心位於老城區,周邊商鋪、居民區較多,部分患者正在中心內透析治療,秩序井然。

  陳燕介紹,在其公司已經建好的10家社群透析中心中,也有幾家離居民區較近,在建設之初同樣遭到周邊群眾質疑。“但當地政府及時介入引導、防止謠言傳播,在相關部門的支援下,我們加強與居民的溝通,宣講血液透析的原理、意義、國外的做法,帶居民來現場參觀,最後獲得了居民的理解支援,專案推進很順利。”

  廖成林等專家建議,地方政府應該以發現問題為契機,提升破解“鄰避”衝突的能力。一方面做好公共設施的規劃、佈局,一方面運用“營銷”思維,搭建平臺加大政府、企業、群眾之間的溝通、尋求共識,透過新媒體、第三方意見領袖、參觀對話等方式引導輿論,積極樹立破解“鄰避”衝突的典型案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36 字。

轉載請註明: 被“堵馬路潑油漆”,合法合規的透析中心為何“一鬧就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