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巒疊翠,炊煙輕籠,溪澗縱橫,流水潺潺。8月的桐廬分水珊瑚嶺度假區,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滿眼綠意,野趣妙然。
“在珊瑚嶺,可以在玻璃吊橋上穿梭空中森林,可以在空中漂流裡探險,可以享受原生態的農家樂趣;也可以靜靜的沿湖而漫步,感受自然美景,享鳥語花香,迴歸自然。”8月27日,來自上海的遊客周冊說道。
現在的珊瑚嶺風景秀美,讓人流連忘返,陶醉其中,遊人絡繹不絕。然而多年前,這裡的情況卻不樂觀,是遠近聞名的“臭臭村”。
“以前,小源村各個角落都是豬的家,每塊田地都鋪灑著豬糞,養殖戶經常將養殖廢水直接排入水庫,而松田畈水庫更是成為最大的豬糞堆場,水體發黑發綠,常年散發惡臭。”桐廬分水小源村村民劉海平一邊說,一邊指著松田畈水庫。
90年代,劉海平和村裡的207戶養殖戶一樣,靠養豬賺點錢過日子。他的養豬場當時是村裡最大的,有4000平方米的地方,一年的生豬有2000多頭,一年的收入能有10萬多。
但是豬舍很臭,蚊子、蒼蠅到處亂飛。尤其是他和沿著水庫的9家養殖戶,汙水直排水庫,汙染最嚴重,被當地人稱為“九龍戲水”,不僅影響小源村的水,還影響了下游天溪湖。
“如今,養豬汙染問題解決了,村裡的環境回到了小時候的記憶,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環境更美了,我們的生活也更好了。”談到村裡的變化,劉海平為村裡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五水共治”工作連連豎起大拇指點贊。
為了改善村莊生態環境,還小源村綠水青山底色,2009年開始,小源村根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吹響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五水共治”號角,先後啟動養殖場關停和轉型升級工作,完成農村生活汙水和垃圾分類等工作。
尤其是在2013年,小源村更是抓住“五水共治”契機,迅速開啟了大清理運動,投入700餘萬元關停所有養殖場,減少生豬養殖2萬餘頭,拆除養殖棚舍3.2萬平方米。同時,實施小源溪流域治理,完成5.3公里河道加寬、堤岸加固、生態修復等工作。
養殖汙染治理和治水工作,徹底改變了“里弄髒、溪水臭、環境差”的情況,也給村莊帶來了綠色產業,引來了“金鳳凰”。
“關了養殖場後,我開始養殖食用菌菇這個綠色職業,每年產值200多萬元,利潤30多萬元,是養豬時收入的2倍以上。”劉海平指著自己的菌菇養殖大棚,自豪的說。
菌菇養殖,不僅讓劉海平的收入增加了,還解決了很多村裡人的生計問題,而且每天在綠水青山間工作,他的身心更舒暢了。
2015年,在外經商多年的村民孟憲有也被治理後的小源村吸引,他看中了這塊生態福地,成立桐廬農鄉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入3500餘萬元建立了集吃、住、遊、樂、養為一體的珊瑚嶺鄉村度假景區。
“以前在外創業,雖然日子過得也很好,卻一直牽掛故鄉。但是回家後,看到養豬糞便和汙水,心痛之餘,有更多無奈。”回鄉創業的鄉賢孟憲有說道。“但是2015年,我被家鄉‘水碧山青畫不如’的景色震撼到了,於是決定在家鄉創業,並投資了珊瑚嶺景區”。
現在,小源村形成了“一景八園”的總格局,圍繞珊瑚嶺景區,有350畝養生中草藥園、100畝無土栽培菜園、160畝四季精品菊園、500畝臺灣高山果園、600畝安吉白茶園、12畝清水養殖園、秀珍菌菇園和親子體驗園,還有玻璃吊橋、水上漂流等網紅專案,也帶動周邊的民宿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現在每年來珊瑚嶺的遊客有17餘萬人,而且不斷增長,不僅村民的收入翻倍了,村集體經濟也由零增加到40多萬元。”小源村黨委書記費彬說。
小源村的“變形記”是桐廬生態文明建設和“五水共治”工作的一個縮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桐廬來說,是民心之所向,是發展之新時尚。杭州市生態環境局桐廬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繼續透過“五水共治”和汙染治理工作,將生態文明厚植於民心,將生態經濟充分挖掘,讓生態紅利、生態環境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
通訊員 | 施銀燕 張質舒 何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