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串起千家萬戶的小康路

由 喜東付 釋出於 綜合

專案實施路網形成 本報通訊員 熊大孝 攝

關注

本報記者 楊豔鵬

仲夏的龍陵縣廣大農村,一條條入戶路、串戶路將村莊和農戶連在一起,當地村民正透過四通八達的“小康路”圓夢小康。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來,龍陵縣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創新機制,多級聯動,多方籌措資金,採用“以獎代補”的方式,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鋪築了通鄉、通村、通組、通戶的路網,串起了貧困山鄉一條條美麗的小康路。2018年以來,龍陵縣共實施串戶路面硬化202.76萬平方米、入戶路庭院主房硬化151.14萬平方米,惠及2.97萬餘戶12.6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1萬戶5.29萬人。

2018年以來

實施串戶路面硬化

202.76萬平方米

入戶路庭院主房硬化

151.14萬平方米

惠及2.97萬餘戶12.68萬人

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1萬戶5.29萬人

打通群眾出行“最後一米”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曾是龍陵縣大多數農村道路的真實寫照。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徹底改變偏遠鄉村出行條件,2017年開始,龍陵縣把入戶路、串戶路和庭院硬化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為全力補齊人居環境短板,解決貧困山區人民出行難的問題,龍陵縣在做好村組道路建設的同時,多措並舉實施入戶路、串戶路硬化工程。

“我們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按照串戶路每平方米60元,入戶路及庭院、戶內每平方米20元的標準給予農戶水泥、沙子、碎石補助,撬動群眾的自建積極性。”龍陵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對工程量大或資金困難的農戶,很多掛鉤幹部積極協調資金,全力支援掛鉤戶開展入戶路、串戶路和庭院硬化,讓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破解群眾出行難,打通群眾出行“最後一米”,龍陵縣機關幹部搶抓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機遇,堅持一半以上的時間下沉到鄉村,全縣5000餘名幹部職工分批次進駐掛鉤村寨幫扶,掀起了入戶路、串戶路和庭院硬化建設的高潮。

“鄉村幹部和省市縣鄉駐村工作隊員每天走村入戶,實地開展摸底調查排查,仔細核算核准入戶路、串戶路的數量、布點、面積等資訊。”在摸清任務底數的情況下,龍陵縣精心組織,強化領導,層層落實責任,列出任務重點,精準到戶,做到一戶一方案,因地因戶施策。

同時,各村(社群)結合村情,全面系統研究,制定工作計劃表,先難後易、掛圖作戰,召開群眾大會,全面動員,宣傳政策,請專家培訓澆築平整技術,發放水泥物資,到工地檢視入戶路、串戶路和庭院硬化工程進度,現場宣講指“路子”,做好相關政策的解釋工作,聽取群眾意見建議,解答群眾疑問,廣泛徵集農村道路改建和管護方面的典型做法和經驗,實時掌握工作開展情況,及時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問題,督促工程進度和質量,測量入戶路和庭院硬化面積……

在缺乏專項建設資金的情況下,龍陵縣採取縣、鄉、村、組、戶五級聯動,財政資金撬動、黨員幹部帶動、群眾投工投勞聯動的方式,全力推進農村入戶路、串戶路、庭院以及室內硬化工程,大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我們透過財政投入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一點、幫扶單位資助一點、受益群眾籌措一點、社會各界捐獻一點、政策優惠補貼一點的資金籌措辦法,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讓全社會參與專案實施。”龍陵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象達鎮大場村在掛鉤單位保山市規劃局的大力支援下,積極實施農村入戶路、串戶路、庭院和室內硬化工程。工程實施完成後,大場村群眾庭院硬化率達到100%,入戶路硬化率達到80%,極大地提升了群眾居住環境。

入戶路、串戶路通了,龍陵縣鄉村舊貌換新顏。勐糯鎮大寨傣族村幹部群眾投工投勞將3公里長的村路打造成環村綠道,鄉村民俗文化旅遊、健康休閒等鄉村旅遊產業興旺起來,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3600元。大寨河和小海溼地經修復整治後,乾淨整潔的堤岸成為新風景,大寨村有9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

透過新一輪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群眾徹底告別了晴通雨阻的生活。2019年,龍陵縣新改建農村公路276.265公里,實施生命防護工程607.86公里,累計投入資金25707萬元。自然村道路硬化855條,實施危橋改造8座。

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眼下,走進龍陵縣的廣大農村,一堆堆垃圾、柴垛被清理乾淨,一個個破舊遮雨棚、違規廣告牌被拆除,一條條臭水溝被填平……“村在林中、房在綠中、人在天然‘大氧吧’中”的美麗田園圖景隨處可見。

龍陵縣堅持把入戶路、串戶路規劃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與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體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在保持原有的自然條件下,做到依山而建,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保留著濃郁的民族情深、歷史文明的鄉愁記憶,切實做到不大開大挖,不過度硬化,留住山水,留下鄉愁。

在脫貧攻堅中,龍陵縣充分發揮黨員的示範帶動作用,特別在道路建設過程中,有的黨員主動讓出自家地,給鄉村道路硬化開道;有的帶頭先試先行,極大地激發了村民共同參與道路硬化、環境整治、共建美麗家園的熱情。

“以前是晴天滿身灰,雨天一身泥。現在路修好了,環境面貌有了較大提升,我們越住越舒心!”看著變得越來越美麗的村莊,龍新鄉茄子山村民由衷地說。

走進木城鄉花椒村坪子寨彝族村民餘永紅家小院,只見正房裡彩電、音響、沙發等一應俱全,廚房窗戶潔淨無煙塵,廁所清潔衛生無異味,豬圈寬敞通風無積糞。餘永紅說:“入戶路、串戶路和庭院硬化後,人們的衛生習慣也養成了,村莊道路、入戶路和排汙溝定時清掃清理,寨子變得清爽乾淨了。現在是寨在林中、房在樹中,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走進龍陵縣鎮安鎮大壩社群熊洞自然村,四周青山環抱,一條條水泥道路直接通到家家戶戶門口。

過去說起熊洞自然村,大家直搖頭,不僅路難走,村民還放養家禽,晴天臭氣熏天,雨天汙水橫流,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極差。自實施道路硬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工程以來,熊洞自然村變了,告別了“髒亂差”,走向了“潔淨美”。

隨著越來越多的入戶路、串戶路修起來,龍陵縣鄉村舊貌換新顏。鄉村文化旅遊、健康休閒等產業興旺起來,村民在美麗新家園中鋪就了致富新路。

在勐糯鎮大寨傣族村村民萬開蓮的傣味小吃攤上,潑水粑粑、糯米糕、火焙牛乾巴……十多種特色小吃香氣四溢,這個小吃攤每天有幾百元的收入,同時她還經營著6畝熱帶水果園。

“以前交通很不方便,道路坑坑窪窪,遇到下雨天,出門都要穿上水鞋,種的農產品質量好也賣不出好價錢。現在是出行不沾泥,農產品在家門口就可以銷售。”說起修路帶來的鉅變,龍新鄉荊竹坪村民感慨萬千,“以前到縣城看病,去一天,來一天。現在不一樣了,當天看完當天回。水泥路鋪到家門口,出門辦事很方便。”

據龍陵縣扶貧辦主任畢紅安介紹:“經過排查,全縣有1000多公里道路需要硬化,大概需投入3.2億元資金。通過出臺的獎補方案,只需要拿出1.5億元,其餘的1.7億元都由幫扶單位、幹部和群眾投工投勞來完成,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民心工程。”

來源:雲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