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面對發脾氣的孩子,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想狂揍孩子一頓?如若真誠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但是,能夠管理好情緒的父母,只是想一想而已。而情緒容易失控的父母,卻真的會對孩子大打出手。
一旦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常常會覺得他不聽話,或者覺得孩子挑戰了自己的父母權威。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哪怕是合理的需求。其實,孩子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而你真的能耐心地去傾聽和找尋原因嗎?
01 孩子沒脾氣,才是真正的壓抑
還記得有一次在老家一個親戚家裡做客。
親戚家有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從小就是奶奶帶大的。當時奶奶在廚房準備飯菜,可是孩子就是一直嚷著要奶奶。那天他爸爸也在家,本來在看電視,一聽到孩子鬧就去把他拉拉過去。然後哄著孩子。
沒想到小傢伙一點也不買爸爸的賬。反而哭得更兇了。
整個客廳裡都是他的哭聲。孩子爸爸似乎也被惹惱了。然後大聲地吼道:“你到底要怎麼樣!”同時用手重重地在他的屁股上打了好幾下。啪啪啪,聲音很響。這時,孩子應該是被嚇到了。懵了幾秒,然後沒哭了。這可能是他第一次這樣遭遇父親的“暴力”。
孩子被大聲吼或者這樣突然的捱打時,真的會表現得很乖。他怯生生地看著自己的爸爸。
然後安靜了下來。這個時候,他在想什麼呢?說實話,爸爸發火時的樣子,讓我們大人都感受到了壓力。而一個幾歲的孩子被置於這樣的壞情緒之中。他內心的惶恐可想而知。可是造成的傷害卻無法估計。
在父母吼叫傷害中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甚至會瑟瑟發抖,他們靠著天馬行空的神遊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看到孩子安靜了後,爸爸放下他。
他反而拉著爸爸的手去認牆上的掛畫,好像生怕爸爸又會生氣。那副懂事的模樣,真的讓人心疼。
看到這裡,豆媽突然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句話:控制情緒這項技能,是容易學得會的,孩子長大了,自然能瞭解這項技能的好處與壞處,遇事懂得權衡利弊。
而在一個應該打打鬧鬧、哭哭笑笑的年紀,每天都需要小心翼翼地看著大人的臉色,失去孩子本該有的脾氣和任性,這樣的孩子活得,也太自卑了。
02 孩子脾氣爆發出來比憋著更好
在媒體上看到過這樣一件事。
一個叫媛媛的女孩,只有5歲。因為在睡覺前要吃甜食,被媽媽說了一頓。媛媛不聽話就開始發脾氣,媽媽也不示弱,把媛媛一頓胖揍。因為媽媽工作了一天很累,實在沒法忍住自己的怒氣。第二天早上,媽媽去叫媛媛起床,可孩子說自己的腿疼不能走,媽媽以為孩子還是在耍性子,執意讓她起來,可媛媛仍就說起不來,媽媽才著急去了醫院。
醫生說是過度驚嚇再加上外力導致腿部間歇性失去知覺,所幸觀察一兩天就沒事兒了。
孩子發脾氣往往會激怒大人,如果我們用暴力或者語言冷暴力制止,讓孩子的情緒無處表達,憤怒和恐懼就會內化成一股洪流。
孩子們脾氣上來的時候,不管大人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的。除非你順著他來,可是他的要求你又不可能滿足。這時候,他勃然大怒,你毫無辦法。可神奇的是,等他全部釋放過後,你會發現,誒?他心情不錯嘛。
孩子的臉,真趕上川劇演員的臉了。變得比誰都快。
03 孩子發脾氣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中提到:“我們常常不能理解,孩子們為什麼會因為一點很小的事情,就哭鬧個不停。”
就像4歲的可樂,在學校裡做了一隻小貓咪,但是尾巴卻掉了,他就難過地大哭。可樂爸爸對他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不就是少了一條尾巴嗎,你重新做一隻不就好了。”事實上,當孩子的不開心遭到否認或忽略時,他們只會更加難過。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讓你瞭解他的感受,傾聽他的話,然後“說出他們的感受”,就是最大的幫助。
如果此時父親告訴他:“那你現在肯定很難過吧,甚至希望有魔法讓小貓咪長出一條尾巴吧。”給出這樣的反應,孩子一定超級感激你。
兒童心理學者、《休息、玩、成長: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的作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04 愛發脾氣的孩子,更容易變聰明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情緒不是來自事件本身, 而是來自你對這個事件的看法。
所以,要促進孩子的理智腦發展,不僅要讓他進行記憶、邏輯這些純理性的練習,還要藉助孩子發脾氣的機會,讓他“描述情緒”“分析情緒”“反思情緒”。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並且學會反思自己,同時體驗他人的感受,只有這樣,情緒和理智才能整合得更好。
不過也別貪心,孩子不是機器人,只要設定一次指令,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是需要一個過程。
你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過程,給他足夠的耐心,堅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