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女孩考上清華後感恩父母”影片在網上火了。不過,這個點贊量超過百萬的短影片,被眼尖的網友發現蹊蹺,考上清華的姑娘是同一個,她爸爸的身份卻換了好幾個,一會兒是“工地上的工人”,一會兒是“撿瓶子的”,一會兒是“植物人”……
發現“不對勁”的網友,紛紛表示被影片欺騙了感情,原以為是“跪謝爸爸”真感恩,誰知竟是“究竟有幾個好爸爸”的假感動。面對質疑,平臺方認定該影片違規,對釋出者賬號限流10天。而影片拍攝者則滿腹委屈,對此解釋稱,“我只是段子手,想讓小孩子知道父母不容易,上學感恩父母,我從來沒說過我的段子是真實的。”
誠然,短影片創作擁有一定的創作空間,但這絕不等於可以放任其弄虛作假,打著傳播正能量的旗號,消費公眾同情心。如果真如影片拍攝者所言,這只是段子,其大可以註明“本故事純屬虛構”,而不是打擦邊球、編造故事,想方設法戳人淚點。表面上傳播正能量,撕下畫皮,唸的還是引流吸粉的生意經。
近幾年,隨著“短影片+社交”的崛起,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不斷重塑。媒介形式的多樣化,讓“短影片+社交”釋出訊息比權威機構媒體,有了更多更快抵達受眾的可能。這一趨勢的“副產品”,則是為滋生假新聞提供了土壤,也讓媒體關注產生失焦的可能,經常陷入“製造衝突”“製造新聞”的無意義口水戰。
正如@江蘇網警轉發時的按語,“希望大家能傳播真正的正能量,而不是靠編造吸引毒流量。”如果媒介資訊一再被社交媒體虛構內容所解構,大眾感動一再被虛假內容所欺騙,嚴肅社會議題一再被造謠編故事所消解,這種“唯流量”“唯爆款”導向下,偽造“真實”博眼球的趨勢,不僅消費公眾,更會讓人們覺察被欺騙後,不敢再輕易伸出援助之手,對他人悲歡不再輕易產生共鳴。
近年來,類似編造“女孩考上清華跪謝爸爸”、電商冒充“滯銷大爺”悲情營銷,還有此前B站博主“虎子的後半生”被起底借癌症“賣慘”的爭議事件,對“短影片+社交”時代的媒介生態都有重要的啟示。
隨著公眾媒介素養的不斷提升,人們對於偽造事實,炒作噱頭欺騙公眾情感的“毒流量”越來越反感。無底線的炒作和製造爆款,或許能一時吸睛、短期漲粉。可一旦事實敗露,不是徒留笑柄、全網群嘲這麼簡單,更會失掉粉絲的信任、使用者的支援。就像狼來了故事裡的放羊娃,滿嘴謊言、不講信用,結果只能自嘗惡果。
為流量不擇手段,“製造真實”“編造故事”的把戲,或許能博受眾一時淚目,卻註定讓受眾最終怒目。重塑互信的網路輿論生態,除了需要社交媒體內容生產者秉持自律,更需要對挑戰公序良俗的內容進行清理整頓,重新營造適合發展的網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