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背後,其實是父母的缺位,讓父母和孩子彼此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現如今,不少年輕父母為了房貸、車貸,及日常生活開銷奔波,孩子只能無奈丟給家裡的老人帶,雖然這種組合能有效緩解家庭經濟,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背後可能暗藏危害。
本文配圖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作為過來人,老人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成熟的育兒經歷,再加上退休在家有充足的時間,對孩子能更有耐心,能給予孩子充分的愛。
加之現代年輕父母忙於工作,父母出手幫忙帶娃,對於子女而言,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能緩解不少壓力。
再者,對於退休在家的老人而言,兒孫繞膝、頤養天年,是他們晚年生活最大的快樂。
所以,從整體角度來講,老人帶娃,似乎是一件一石三鳥的美事。
但是,從現實角度來看,老人所生活的環境與現在大有不同,所以其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都可能會與現在社會有所脫節,無法完美適配現代教育體系,從而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隔代教育”這一當代普遍的教育方式,在父母圈中一直存在爭議。
那些老人帶大的孩子,後來會變成啥樣?1、質樸的愛——內心充滿陽光
電影《愛·回家》中,年輕母親因為工作的原因,將兒子送到了農村,讓不能說話的奶奶照顧。
初到農村,孩子看到環境什麼都不順眼,不停地發洩情緒,拿奶奶髮簪去小賣部換東西,想吃炸雞踢翻奶奶燉的雞湯,每天都是無休止的抱怨。
但奶奶沒有說教、鞭打孩子,更沒有和孩子的母親告狀,而是用手在胸口畫圈表達歉意。
最終,奶奶質樸的愛,溫暖了內心滿是負能量的孩子,開始主動承認錯誤、幫忙做家務,關心奶奶的身體。
其實,隔代的愛,雖然稍顯笨拙但質樸,其本質都是為了孩子好,而孩子的內心大多純良,在理解了長輩的用心良苦之後,內心往往能充滿陽光,向陽生長。
2、寵溺的愛——缺失自理能力
老人都是疼孩子的,但是不少人沒有把握好度,陷入無原則的遷就與溺愛之中,對他們的飲食起居大包大攬,對不良行為不斷放縱,對物理需求無限滿足。
這就易導致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形成自私、驕縱的不良性格,最終缺失自理能力,脫離家人無法獨立生活。
3、固步的愛——遏制孩子成長
不少老人的觀念無法與時俱進,固步自封的他們會用陳舊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孩子充滿想象力創造力的行為,往往在他們嚴重是調皮搗蛋搞破壞,於是對其行為加以約束,從而遏制孩子的權衡全面發展,不利於性格和能力的養成。
而這一現實難題,很可能導致年輕一代父母把罪責怪在老人的頭上,最終辛苦帶娃的老人變得吃力不討好,讓人看著就心疼。
4、缺失的愛——與父母離心
隔代教育的背後,其實是父母的缺位,讓父母和孩子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微微和老公工作單位離家較遠,為了方便上班,在公司租了房,每逢週末回家看孩子。
但是微微發現,孩子似乎慢慢對父母的到來沒有任何期待和欣喜,當自己主動和孩子一起玩玩具的時候,孩子冷漠地說了句“別動”。
當自己給孩子夾菜的時候,他客氣地說:“謝謝媽媽”,但轉眼對奶奶的夾菜報以微笑回應。他們的這種親暱感讓微微感覺到了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感。
上面的幾種情況,第一種還算是圓滿,但現實生活中可能有許多都是後三種結局,它們也從側面反映了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是老人掌握不好尺度,容易隔代溺愛或者是教育方式不當,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二則是老人與孩子過於親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存在隔閡。
對於很多隔代教育的孩子而言,父母並非生活中的一部分,導致其從心理上拒絕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長大之後,逐漸與父母離心,看著挺可憐。
隔代教育父母應當做些什麼雖然現實生活迫使“隔代教育”成為社會常態,但是,父母在其中的存在感也很重要,尤其是要讓孩子意識到,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對於孩子的成長要及時表揚,肯定他們所取得的每一次進步,與他們一同享受成功的喜悅。
2、當孩子失敗受挫時要適時給予鼓勵,對他們在學習、交友所面臨的困境,及時給予指點引導,增強其自信心。
3、參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小到家長會,大到成人禮,畢業典禮,讓重要的時刻,留有彼此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