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戰略投送能力探析,5天內全球部署一個軍,中國至少相差30年
戰略投送能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核心內容,戰略投送力量是形成戰略投送能力的主體,建設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投送力量是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的共同目標。
一般來說,戰略投送分為四類:
一、國土疆域投送能力
二、國家周邊地區及洲際區域投送能力
三、全球投送能力
四、太空空間投送能力
目前我國近幾年因為軍改的進行、軍事裝備的發展、大量基建設施投入等因素,國土疆域投送能力大大提高,能在數小時內將一個合成旅投送到國土內任意一個地方,但是國家周邊地區、洲際區域投送和全球投送能力方面,目前還幾乎是0,現今世界能做做到全球投送的國家,只有美國,如此強大的戰略投送能力,美國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都知道,戰略投送離不開運輸工具,交通運輸是軍隊機動的重要手段,是後勤保障的中心環節,對戰爭的準備、程序和結局有著重要的影響。透過快速輸送部隊和裝備物資,威懾對方,創造戰機,改變戰場力量對比態勢,贏得時空優勢,奪取戰爭的主動權,是古今中外戰爭的通則。
冷戰結束後,美軍為適應其全球戰略的需要,十分重視戰略投送能力建設,專門制定了海運、空運、預置“三位一體”的戰略投送力量發展計劃,在發展資訊化作戰能力的同時,大力發展戰略運輸能力。部隊機動能力特別是戰略投送能力的提高,不僅使美軍在全球“前沿存在”成為可能,而且帶來了作戰部隊的減少,現役部隊從1987年的217萬人,精簡到現在的139萬人,作戰能力卻比以前有大幅度提升。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利用其全球戰略運輸能力,克服萬里海上屏障,建立起跨越兩個大洋的海上和空中運輸走廊,從戰前準備到戰爭結束,先後出動167艘大型運輸船和千餘架各型軍用運輸機、加油機,在8個月內向海灣地區運送人員30多萬人、各類物資300多萬噸、直升機700餘架、坦克裝甲車1500餘輛和大量的武器裝備。伊戰中美軍成功的戰略投送實踐說明,無論是機械化戰爭,還是資訊化戰爭,適當的戰略運輸能力是一支軍隊實施其軍事戰略的重要物質基礎。美軍能在伊戰中取勝,靠的不僅僅是其強大的資訊戰優勢,同時也得益於其獨一無二的戰略投送能力。
1944年12月16日,比利時東南部阿登地區。美軍大批部隊被德軍包圍,納粹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開始屠殺已解除武裝的美軍戰俘和比利時平民。17日,美第106師2個團7000餘人被迫向德軍投降,包括第101空降師在內的美軍王牌部隊大批被包圍,命懸一線。
▲描述5分錢行動的油畫
遠方,第3集團軍的坦克立刻啟動,全速行駛,所有巴頓轄下部隊一律向北急奔。2天后,第3集團軍如約參戰,盟軍隨後解圍。2周後,盟軍反攻,轉敗為勝,這是美軍自視為奇蹟的一件事。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處境危險。10月14日,尼克松下令美國空軍“把所有能飛的玩意都飛往以色列!”行動代號Operation Nickel Grass(5分錢救援行動),第二個“5分錢”救了整個以色列。
實際上,美軍每一個“5分錢”行動,背後都是以其強大的後勤和戰略投送能力為基礎,310萬件、100萬噸裝備,4.3萬臺各型車輛,6000餘架直升機,12萬個集裝箱,3.4萬噸彈藥,這是“5分錢2號行動”的運輸量。
1991年發生的海灣戰爭中,聯軍有一系列的作戰行動:沙漠盾牌(軍事部署)、沙漠風暴(空中打擊)、沙漠軍刀(地面進攻)、告別沙漠(聯軍撤離)。事實上,之前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行動卻鮮為人知,那就是“鋁橋行動”:在五個月的時間裡,數百架運輸機日夜不停地把人員和裝備運往戰區,彷彿在空中搭建了一座“鋁橋”。
在現代戰爭中,作戰部隊的物資消耗比二戰時增加數倍,這對武器彈藥和後勤補給的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第二次海灣戰爭,也就是伊拉克戰爭時期,美軍一個月就幾乎把庫存中的所有戰斧導彈消耗殆盡;又比如,越南戰爭中平均需要5000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名敵人,而到了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平均需要30萬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名敵人。
有鑑於此,美軍聯合運輸司令部於1987年4月15日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務是:在和平時期,制定軍事運輸計劃,為戰爭做準備;一旦發生戰事,統一指揮和控制陸海空三軍的運輸部隊以及將商業運輸工具轉為軍用。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向海灣地區運送了約4萬個集裝箱,由於標識不清,造成大量物資在港口堆積如山,美軍不得不開啟其中的2.5萬個集裝箱,清點登記後,重新加入到物流中。直到戰爭結束,還有8000多個集裝箱沒有投入使用。
而在海灣戰爭之後美國花費大力氣加強戰略運輸力量建設,進入21世紀以來,美軍在《2020聯合構想中》,對未來的戰略投送能力制定的目標就是:4天1個旅,5天1個師(集團軍),30天5個師投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
據統計,在美國與軍事部門合作的航空航天工業約有80%、船舶工業約有60%,美國強大的軍事能力也是得益於此,在這種雄厚的基礎之下,美軍直接用於戰略投送、軍事運輸的運載工具有:將近700多架大中型運輸機,近200艘的大型海運艦船,1萬多個標準集裝箱,約有1000多節的運送大重型裝備的鐵路車輛。
▲雨中起飛的KC-10A加油機,急需且體積不大的貨物也由它來運輸。
▲KC-10A在運貨的同時它還可以給其他運輸機空中加油。
▲C-5運到的“眼鏡蛇”武裝直升機。
▲兩架C-5和四架C-141等待裝運貨物。洛克希德公司曾說:空中鋁橋是洛克希德牌的。
值得一提的是,“鋁橋行動”前兩月,各型運輸機累計飛行14.5萬小時,平均每天124架次,每10分鐘就有1架運輸機在中東地區降落,人員物資週轉量20億噸/公里,與之相比,二戰後的"柏林空運"前15個月的空運量也只有11.22億噸/公里。
到10月底,空運到沙特的有第82空降師、第101空中突擊師、第24機械化步兵師、第1騎兵師和第3裝甲騎兵團,兵力11.5萬人。
而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動用了海外預置船隻中的四分之三投入戰爭,空運方面,歐洲和太平洋的預置運輸機,在整個戰爭中,形成了約20餘條交織的“空中弧線”,僅24小時內所運物資就超越了6700萬噸/公里。
如今,美軍空中機動司令部下轄有58架C-17、104架C-5A、 88架C-141和418架C-130型運輸機,以及472架KC-135加油機和54架KC-10加油機。而這些運輸機和加油機的數量甚至達到了我軍同類機型的十倍不止。
資訊化數字化實時補給
同時,美軍在後勤裝備中廣泛使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使後勤裝備與軍事裝備一樣實現了資訊化和數字化。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首次使用的“在運物資可視系統”,利用射頻裝置、搜尋裝置和衛星系統追蹤補給物資的調運情況,有效克服了“後勤資源迷霧”,大大提高了戰場物資分發的快速性、透明性和準確性。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各種物資的裝卸幾乎全部採用了自動裝卸或機械化作業,海灣戰爭中,碼頭工人要花10-14天才能卸完的物資,現在能在3天之內全部卸完。
所以說美軍能稱霸全球其實力真的不是吹出來的,中國想要趕上美國的這種戰略投送能力,至少還需要30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