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熟,從不再事事向人解釋開始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富書主播安然朗讀音訊

插曲:張希&曹方-《認真地老去》

和認知不同的人爭辯,就是浪費生命

昨晚,許久不曾聯絡的朋友文文突然來電,在和我寒暄了幾句之後,她就開始訴說自己不幸的婚姻。

兩年前,她發現自己的老公和女網友曖昧地聊天,於是不顧女兒正在一旁,一腳就把老公踹翻。

之後,爆發了家庭大戰……最終以她老公向她跪地求饒、她選擇原諒結束。

但好景不長,她老公覺得和她沒有共同語言,又和那人聊上了。此後,他們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

她說:“我相夫教子,他回家什麼都不做,還玩出軌,但我就算和他一直吵架,也不和他離婚。”

我說:“為了給孩子完整的家嗎?”

她得意地說:“你傻呀,我現在離婚不是便宜他了嗎?我肯定找不到人嫁了,而他工作單位好,一定能找到年輕貌美的小姑娘。反正我管著他的工資卡,就當他是提款機好了。等耗到他找不到小姑娘時,我再和他離婚。”

我正聽得瞠目結舌,她就已經轉移了話題:“哎,你知道我們以前的班花小秋結婚兩年了居然還不想要孩子嗎?這我可受不了。”

我說:“想清楚了再要孩子也挺好的呀。”

她厲聲反駁我:“傳宗接代不就是女人該做的嗎?你看我這麼年輕都兩個孩子了。”

我弱弱地說:“小秋一向有主見……”

她直接打斷道:“不說別人了,當初你怎麼不選那個追你的本地有錢人結婚呢?否則你現在又何必這樣辛苦地掙錢還房貸呢?”

我本想解釋說:“我喜歡和心愛的人一起努力打拼的感覺。”

但想了想,還是抱以了沉默。

我覺得沒必要再解釋什麼了,因為這個昔日好友已經被這些年的生活改變了。

與認知不同的人發生了分歧,還是沉默更節約時間。

果然,她發現我沒接招,很快就覺得無趣而主動提出下次再聊。

放下電話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話:

不是每一件事都配有一通解釋,因為不是人人都有那個精力去解釋,也不是每一段解釋,都能換來對方的理解和寬恕。”

深以為然,人越成熟就會越明白:

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餘生很貴,不是所有的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釋。

一個人的成熟,從不再事事向人解釋開始

內心富足的人,不需要活在別人的認同裡

這個世界,千人千面。

心智成熟的人,從不花時間和格局不同的人爭辯。

曾國潘早年在嶽麓書院學習時,經常在宿舍苦讀,卻被同寢室一個愛睡覺的同學指責他的書桌遮住了他讀書的光線。

於是,曾國藩把書桌挪到了自己床邊。

那人睡到晚上終於醒了,看到曾國藩還在苦讀,又訓斥到:“你怎麼白天也讀,晚上也讀,還讓不讓人睡覺了?”

曾國藩也不爭辯,只是改成默讀。

不久,書院模擬考試,曾國藩排名在他之上。

此人又大叫:“這屋子的風水被你奪去了。”

有人實在看不過去了,就問他:“曾同學的書桌不是你讓挪走的嗎?”

那人憋紅了臉,大聲道:“正因如此,才奪了我的風水。”

同學們都紛紛為曾國藩打抱不平,但曾國藩卻一笑置之,繼續專注於學習,這樣的心性最終讓他名垂青史。

在人際交往中,普通如我們也經常會遇到被人嫉妒、誤解或中傷的時候,很多人因此而耿耿於懷,於是百般解釋。

為何我們總喜歡向人解釋?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給出了答案:“人類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然而,內心富足的人對自己的特性和品質的認識更加堅定,從來不會將自身的價值完全寄託在他人的評價之上。

一個人越成熟就越會發現,想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是不可能的。

你再好,也有人討厭,你再真,也有人質疑,眾人難悅,眾口難調。

與其煞費心思地解釋,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如一笑而過,專注於自己認為更重要的事。

一個人的成熟,從不再事事向人解釋開始

行動永遠比語言更有力量

5月10日,papi醬在微博曬出自己和孩子的合照祝大家母親節快樂。

不料卻有人發帖指責她的孩子隨父親姓標誌著她的“獨立女性”人設倒塌。

一時間,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爭論,許多網友紛紛留言力挺papi醬。

一個人的成熟,從不再事事向人解釋開始

然而,papi醬卻未置可否,只是置頂了去年8月曾釋出過的一段 吐槽影片,內容是“網上和身邊永遠有一群‘挑刺狂魔’,別人說什麼他們都能挑出刺,別人做什麼他們都覺得有問題……”

一個人的成熟,從不再事事向人解釋開始

這樣的無聲回擊,看似雲淡風輕,卻讓懂的人會心一笑,也給了挑刺者狠狠一擊。

明星圈裡, 孫莉是個愛在微博上曬娃的媽媽之一。

然而,有人卻因為不理解她和黃磊對孩子開明的教育方式,經常對他們的女兒黃多多妄加非議。

無論是黃多多9歲時打耳洞,還是13歲時染髮,亦或是前幾個月穿運動bra健身,總有人惡語評論:“沒學生樣”“小太妹”“穿著暴露”“過於成熟”……

甚至前兩週,孫莉只是曬出女兒模仿經典人物形象的戲劇課作業,在一大片稱讚聲中還是夾雜著一些刺耳的聲音:“東施效顰”“眼睛無神”……

對此,孫莉從不浪費時間解釋,她直接拉黑這些惡意評論的人,然後繼續更新自己的微博,表達著對孩子的喜愛,也分享給懂的人欣賞。

一個人的成熟,從不再事事向人解釋開始

生活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總有“兩套標準”:對自己永遠的“低標準”和對他人永遠的“高標準”。

這群人總喜歡對別人“挑刺”,用道德去綁架別人,以凸顯自己的“睿智”和“優越”。

如果你花精力去和他們解釋,只會消耗自身,最終變得心力交瘁。

魯迅先生曾經說:“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內心富足的人,從不輕易被旁人的冷嘲熱諷擾亂心智,也不靠解釋來證明自身的價值,因為人生不在乎言而在乎行。

面對故意挑刺的人而言,你的解釋只會徒然自擾,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用行動碾壓他們。

一個人的成熟,從不再事事向人解釋開始

有人在知乎上提問:

“我因為一件小事被人誤解,就有去解釋的衝動,如何不這樣呢,感覺很累。”

有個高讚的回答是:

“你會慢慢發現,有些問題無傷大雅,模稜兩可也毫不在意;有些人智商捉急,你再解釋就是公然挑戰人家的智商,人生不易,給傻逼留條活路;有些人情商超高,他故意讓你有這種感覺,專門挖坑給你跳……”

一個人的成熟,就是慢慢學會分辨誰是值得你花時間與之結交的人,然後不再苦苦糾結於事事解釋。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提出一個認知資源有限性理論,我們每個人擁有的認知能力、專注能力、時間單位都有限,我們得珍惜資源,善加分配。

這個世間,人與人的層次本就各不相同,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花時間去解釋。

懂你的人自會主動替你考慮,理解你的立場,與你共享歡樂與悲傷;

不懂你的人,縱然你說破了嘴,也無法獲得認同,故而何必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浪費在不值得的地方呢?

莊子雲:“夏蟲不可語冰,大辯不辯。”

有人說:“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的聳立雲端;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

前路漫漫,時光匆匆,餘生很貴,不妨放下無謂的解釋,學山的格局、海的容量,與值得的人相交,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點個“在看”,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49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人的成熟,從不再事事向人解釋開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