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從員工到高管,異口同聲說:武漢車主沒交車,拼多多在搞假新聞。
但多家媒體發出的那幾張交車照片,算什麼?
難道那輛拖車,不是特斯拉派出的?或者那輛沒有上牌正在交付的Model 3,不是正品新車?或者那些工作人員,不是特斯拉的員工或指派人員?
如果以上回答均為否,那說明拼多多涉嫌商業詐騙,為何不報警處理?說到底,特斯拉的內部管理太混亂了。
假設以上流程不合規,那拼多多是如何做到“自導自演”的?你的基層員工為何能聽從拼多多的安排,把一部新車公開交付給使用者?流程不合規在哪裡,你倒是說出來啊?就算流程不合規,你們內部沒有通報與溝通機制?
出現如此烏龍,特斯拉必須負相當責任。
特斯拉稱,在整個事件中都在“優先考慮解決消費者的問題”,但無法獲得“被眼前利益所蠱惑的”該車主的理解。
前半部分一點沒覺得。當初微信對話曝光出來,明顯是交付人員單方面拒絕交付,任憑使用者的說明與懇求。之後說與車主做了溝通,但被車主否認。再然後單方取消訂單,表示歡迎車主正規渠道購買或起訴。但車主說,他問過工作人員能否取消訂單重新下訂,被拒絕了,並被告知沒有資格購車了。
然後特斯拉說,自己沒有黑名單。說什麼不重要,做什麼最重要。從時間線和各言論上看,更像是特斯拉在自導自演。
後半部分,用“被眼前利益蠱惑”形容這名武漢車主,非常不明智,也不禮貌。也是接下來討論的重點。
武漢這名消費者是湖北咸寧人,此前在武漢做了10年的快遞員,今年6月已辭職。他一直喜歡特斯拉的Geek精神,並一直渴望擁有一臺Model 3。因為預算問題沒有成行,直到拼多多這次所謂的“萬人團購”。
便宜2萬塊,對一位快遞小哥來說是一個重大事件。
你不能規定你的客戶是看中“眼前利益”還是“長期利益”,畢竟人家只是掏錢買車,並不是你的投資者。難道,特斯拉賣車還要對客戶進行智商情商的考核?而且,說的好像特斯拉就不看中“眼前利益”一樣,那它之前一到季末就玩各種花樣大促銷,是看中的什麼利益?
我們不妨想一下:快遞小哥透過拼多多買Model 3,說明了什麼?這是重點。
特斯拉一定意義上是一個電動版的沃爾沃,不展開講了。沃爾沃有一個悖論:當它前幾年降價不太誇張時,車主群體畫像明晰、理性高知、注重品牌內涵,但銷量不盡人意。如今普遍打七折時,車主畫像雜亂,感性投機者變多,一進店就問優惠多少。市井氣增加也沒錯,但它的高質感品牌形象,似乎回不去了。
特斯拉也在經歷「沃爾沃悖論」。
當快遞員小哥都在買Model 3時,雙刃劍又啟動了。好的是,它可以包容更多普羅大眾進而帶來更大銷量;不好的是,它的品牌溢價急劇下降。曾經的科技先鋒車型Model S,儘管增配降價,但7月只賣出了29輛,淪為了品牌吉祥物。
說這麼多想表達:企業的戰略是成體系的。當你的客戶重心開始下沉時,你的配套政策不必再端的那麼高了。否則不會被市場扭曲,也會被內部壓力扭曲。
簡單說:當快遞小哥都成Model 3車主了,你再堅持高冷的直營模式,弊端就多了。
一是,特斯拉的服務能力跟不上擴張節奏。更便宜的車、更快的擴張、意味著更多車主、更多問題,但直營店的服務載荷早已超標。哪個特斯拉的銷售不是996在運轉?壓力之大,當列各品牌前茅。
上海的交付沒有發現拼多多另一使用者秦先生、特斯拉說已跟客戶積極溝通但武漢車主說並沒有溝通、8月18日晚武漢車主收車但特斯拉竟不知情、另外三名團購使用者至今沉默,都說明它的服務體系漏洞太多。
二是,特斯拉的高姿態跟不上快速發展的網購時代。拼多多自出生起就是問題兒童,但它抓住了網路時代的一個命門:沒有賣不出去的貨,只有賣不對的價格。便宜,成為它切開市場的一把刀。
中國月入1000元的人有6億,月入不到2000的有9.64億,這些都是拼多多們的目標客戶,和存在的基礎。
我不喜歡拼多多,但它沒被政府取締,並在美股上市,客觀上說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而特斯拉一直是剛性定價,價格沒有任何優惠是它一大特色。這個特色面向中高階使用者時,好用;但在拼多多橫行的時代,有一點曲高和寡,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被中國市場的現實改變。想想路虎十年前加價十多萬,如今打七折不好賣的事實。
而拼多多就是那個不太乾淨的推手。
三是,特斯拉的態度,需要改變。特斯拉骨子裡的驕傲,是沒法改變的。這種心態在市場下沉時,會被普羅大眾的平民思想摁在地上摩擦的。簡單說,它的服務面對高階人群並不細緻與周到,面對平民人群又不夠親切接地氣。
它的那個著名的“禁止轉賣”的條款,一定程度上就是霸王條款。合同法第40條,明確不支援這種顯失公允的格式條款。何況,它在美國的訂金是可退的,在中國就改成了不可退。是否涉嫌市場歧視?
它的出發點永遠是:我想怎樣,就怎樣。
包括幾乎所有的事故,它的態度永遠是:我的車沒有問題,如果有了問題那應該是車主的問題。
比如8月12日的溫州失控Model 3事件,要不是媒體曝光,特斯拉永遠不會站出來做說明。而且車主在醫院搶救7小時,醒來後也沒見特斯拉的人來慰問一聲。事件被曝光後,它至今仍未有說明--而且,Model 3失控在近期至少有三起了。
特斯拉和拼多多,一個是美國天才少年加偏執狂,一箇中國問題兒童和投機者,他們倆遲早有一戰。
這件事上,從法律角度講,特斯拉贏面不大;從情感角度大,拼多多贏面不大。所有人都說是雙贏,其實很大程度上雙輸。
特斯拉的驕傲,被中國的新零售當頭打了一棒,而且痛苦的發現:自己的任性,不那麼好使了;自己的鐵粉,不那麼好用了。拼多多發現,自己的生意越大,形象似乎越差;費盡心機做活動,最後也被摩擦的焦頭爛額。
你問我站誰?還是誰也不站。二者背後都是赤裸裸的資本撕咬,沒有一家是真心為消費者著想,儘管一個比一個裝得像。
如何預判?還是像最早說的:下策是,對簿公堂拔刀相見一地雞毛;中策是,各找臺階和稀泥了事;上策是,不如聯手一起做新零售,打出一番新天地。
聽上去天方夜譚,但透過這戰,你沒發現二者的品牌調性還是挺接近的嗎?
一個是衝入羊群大開殺戒的餓狼,一個是遊蕩在草原上的掏肛小能手鬣狗,倆人合作特別適合對傳統世界的大象、長頸鹿、犀牛、瞪羚,甚至獅子與獵豹,發起進攻。
作為吃瓜群眾,不要有太多帶入感,也不要浪費正義感。這只是一場資本角力的遊戲。我們做好看客,即可。
有兩位讀者,看的比車聚君更透徹。特此摘錄如下:
@凡人_89:拼多多特別想成為電商中的“正規軍”,特斯拉也想沖銷量市場下沉,需求上應該是一拍即合。但一個傲嬌,一個不按規矩辦事,就變成了一場鬧劇。
@華袍上的獅子:本質是,渠道還是生產商,誰更應該擁有定價權。中國電商的本質認為是前者,複雜產品的生產商認為是後者。我的觀點是,誰創造更大的客戶價值誰就更有資格定價。中國汽車廠商只想控制定價,卻懶得創造價值,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聰明的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