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摩天大樓的“鋼筋鐵骨

【道德模範光明禮讚】

建造摩天大樓的“鋼筋鐵骨”

——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

光明日報記者 劉 坤

8月10日傍晚,在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的大疆“天空之城”專案建築工地上,兩臺塔吊伸著長長的“臂膀”,臨時電梯不停地上上下下,人群之中有一位身穿藍色工作服、頭戴安全帽、腰繫安全帶的技術大咖,他就是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

建造摩天大樓的“鋼筋鐵骨

陸建新(右)在檢查專案施工情況。光明網記者 常世林攝/光明圖片

搭乘臨時電梯來到距離地面約180米的“天空之城”專案41樓後,陸建新敏捷地穿過縱橫交錯的鋼筋,走到建築邊緣,順手把腰間安全帶上的掛鉤繫到了安全繩上,開始認真檢查施工情況。遠處的塘朗山鬱鬱蔥蔥,一幢幢建築高低起伏,就像一幅畫卷。其中,一幢頂部尖尖的高樓比周邊建築高出一大截,十分顯眼,那是深圳的“地標性”建築——平安金融中心,也是陸建新的得意之作。

從與建築結緣至今,38年來,陸建新無論職務如何變化,始終堅守在施工一線。他主持承建了4座100層以上摩天大樓的鋼結構工程,見證並參與了我國超高層建築從無到有,再到國際領先的全過程;他孜孜不倦鑽研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獲得各級科技進步獎16次、國家專利16項、國家級工法1項;他始終踐行工匠精神,認真專注、精益求精,不斷重新整理著我國“第一高樓”的高度;他始終秉持百姓情懷,創新探索、敬業奉獻,用科技力量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質。

  頂著“第二座比薩斜塔”的壓力把樓建直

1979年,陸建新初中畢業,中考成績上等。由於家裡貧窮,他沒有去縣城上高中,而是去了南京建築工程學校上中專,學習工程測量專業。“我在學校裡學了3年,畢業後被分配到了位於湖北荊門的中建三局一公司,並在1982年6月30日趕到公司報到,從此與建築結緣。”陸建新說。

初到荊門,陸建新開始做一些簡單的測量工作。1982年9月,中建三局接了160米高的深圳國貿大廈專案,那時國內還沒有這樣的高樓,陸建新很想去看看。1個月後,由於深圳那邊測量的人手比較緊張,他如願以償接到了去深圳的通知。

“到了國貿大廈工地,我看到大概有七八百人在幹活,抬鋼筋、扎鋼筋,忙得不得了,一派熱火朝天,而且當時是10月中旬,天氣也很熱,這是深圳給我的第一印象。”陸建新告訴記者,在這個專案中,他主要測量大樓的基礎、門窗洞口定位、垂直度等。施工過程中,他們的專案團隊在三次嘗試滑升後,才成功應用大平臺液壓滑模施工技術,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當時我們住的是用毛竹臨時搭起的工棚,屋頂上有一層防水油氈。颱風一來,把整個屋頂都吹掉了,我趕緊把被子、箱子收一收,那是我全部的家當,然後跑到正在建的大樓裡避雨。等颱風走了,把工棚重新修一下再住回去。”陸建新說。時間過得很快,大樓一層一層地“長高”,等建好時,他也從18歲長到了21歲。

接著,陸建新又開始參與建設深圳發展中心大廈,該專案高165米,是我國第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建築。當時,香港一些技術人員對陸建新他們的施工技術並不看好,聲稱“這幢樓會被建成第二座比薩斜塔”。

“我的壓力還是蠻大的,‘比薩斜塔’意思就是樓歪了,那就是沒測量好。”陸建新說,因為大樓鋼柱是一節接一節不停地“長高”,如果有一節柱子往一邊傾斜了,那麼後面的柱子就要馬上進行糾正,保證它圍繞著中心線。連日來,陸建新頂著巨大的壓力,反反覆覆地認真測量,確保大樓不傾斜。儘管當時技術相對落後,但最終他成功了,“建好後的大樓筆直筆直矗立在那裡”。

  450噸的“鋼鐵巨人”在高空“攀巖”

1994年,深圳地王大廈開建,該專案高達383.95米,是當時深圳的“新地標”。陸建新依舊在該專案中負責測量工作。

過了一段時間,兩名香港測量工程師被請了過來,開始和陸建新一起幹活。那時,他發現,香港測量工程師測量的方法和自己不一樣,他們是爬到柱頂上,用儀器、尺子來測量,而不是站在下面用經緯儀觀察,他們的方法雖然很危險,但精確度更高。於是,陸建新開始虛心向他們學習,並結合自己方法的長處,創造了先粗校後精測的方法,摸索總結出一套標準的操作程式。

陸建新介紹,高空測量要提供三維座標,只有角度是不行的,還必須要有尺寸距離,這個距離需要用鋼捲尺來量。在300米的高空走路都不好走,用鋼捲尺量來量去是很困難的。後來,香港測量工程師給他帶來一臺不用尺子量就能直接測出座標的全站儀。在使用過程中,他發現,全站儀配套的反光映象A4紙那麼大,在空中拿著它很不方便。經過一番琢磨,他決定去儀器商店專門製造一個只有大拇指那麼大的反光鏡,除錯後發現果然有效,且能放到口袋裡,用起來更加方便安全。

“在危險的環境中工作,一定要想辦法做一些改進創新。”陸建新說,在香港測量工程師的指導下,他們測量的精度非常高,地王大廈專案的偏差只有美國規範標準允許偏差的1/3,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平安金融中心大樓當初設計高度是660米,業主讓我們幹得快一點,要放4臺塔吊,但按照以往施工經驗,4臺塔吊是放不下的,後來我們就把塔吊放到建築外牆上面,相當於‘壁虎爬牆’,這個方法當時在國際國內都沒有先例。”陸建新介紹,後來他們還採用了鋼絲繩吊掛拆卸支承架的方法,讓4臺塔吊一直能正常吊裝,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據測算,創新施工技術後,整個工期縮短了三個多月,塔吊費用節省了7680萬元。

“這種塔吊的爬升,就好像一個450噸的‘鋼鐵巨人’在高空‘攀巖’。儘管創新的過程讓我痛苦,但結果讓我驚喜,科技創新在經濟創效方面很有成效。”陸建新說。

  20天火速建成深圳版“小湯山醫院”

今年年初,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陸建新和同事們僅用20天的時間,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旁邊的一片荒坡地上,火速建成了一個現代化、高水平的應急院區,可提供1000張床位,其中負壓床位984張,ICU床位16張。

“我在深圳版‘小湯山醫院’這個專案負責施工技術,我們綜合運用了裝配式建築、智慧製造、5G通訊系統等科技手段,工程進展很順利,其間沒有一人感染新冠肺炎。”陸建新說。

陸建新告訴記者,應急院區專案的工期只有20天,非常短,必須要採用裝配式建築才能如期完成。儘管他們最擅長的是修建超高層鋼結構建築,但近幾年他們也研究了兩種裝配式建築體系,所以對箱式裝配式建築施工心中有底。

“我們除了研究裝配式建築之外,也在立體車庫、城市綠道等方面進行探索。我們的工作重心和工作優勢並非僅僅體現在高樓修建上,我們也一直在進行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幹一些更具科技含量的新業務,修建基礎設施、民生工程,讓老百姓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生活品質得到進一步提高。”陸建新說。

秉承鋼的強度,以錚錚鐵骨,立於天地之間;秉承鋼的塑性,以仁愛之心,撐起廣闊綠蔭。如今,56歲的陸建新在創新探索之時,依然經常會到建築工地上轉轉,幫助工人們解決一些技術難題,在施工一線發揮自己的長處、散發光和熱。

  【短評】

作者:劉 坤

專注認真刻在骨子裡

變化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初心。從18歲開始,陸建新始終踐行著工匠精神,堅守施工一線38年,專注、認真、創新、敬業,修建了一幢又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建築,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不斷重新整理著紀錄,讓夢想照進現實。一位全國道德模範,猶如一盞閃耀的明燈,激勵、引導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矢志報國、奮鬥奉獻。

專注認真,要刻在骨子裡。1994年,陸建新參與建設深圳地王大廈專案的時候,負責測量的他要爬到兩三百米的高空,在20釐米寬、十幾米長的鋼樑上走來走去。有時鋼樑晃得實在太厲害,他就蹲下來、騎在鋼樑上。時間久了,手心裡全是汗,腳就像八爪魚一樣捲曲著,小腿也會一直繃緊。雖然很危險、很辛苦,但陸建新從未想過“不幹了”,第二天依然會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工作中。

創新探索,始終不可鬆懈。儘管在創新的道路上,陸建新遇到過太多的困難坎坷,有時會焦急到無法入睡,但他堅決不放棄,始終耐得住寂寞、擋得住冷嘲熱諷、抵得住繁華誘惑,創造了一項項技術成果,留給年輕一代的建築工程師們一筆筆精神財富,為我國建築事業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正是因為專注、認真、創新、敬業,陸建新才能夠與深圳國貿大廈、深圳地王大廈、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地標性建築結緣,見證了深圳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全過程,見證了我國超高層建築從無到有,再到國際領先的全過程。

陸建新就是這樣一位全國道德模範,他用汗水與智慧、責任與擔當,建造一幢幢摩天大樓的“鋼筋鐵骨”,展現出熱愛祖國、奉獻人民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的奮鬥精神,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他將個人命運和民族興亡緊緊相連,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成就人生,在實現自我中造福大眾,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讓模範的精神光耀中華,讓美德的種子撒滿大地。

這是屬於奮鬥者的時代。新的征程呼喚更多來自各行各業的道德模範,散發出屬於他們的萬丈光芒,書寫出更新更美的時代篇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強大支撐,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創造更多的寶貴財富。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0日 0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714 字。

轉載請註明: 建造摩天大樓的“鋼筋鐵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