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8月9日訊息(記者傅聞捷)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上海市楊浦區是上海舊房最為集中的中心城區之一,楊浦區武川路222弄拆除重建,是楊浦歷年來改造規模最大、涉及居民戶數最多、簽約速度最快的專案。時隔兩年,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153戶居民重回“故里”,對今後的美好生活充滿期待。《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8月9日推出《武川路222弄的新家》。
改造前後對比(央廣網發 楊浦區供圖)
58歲的硃紅光在楊浦區武川路222弄住了近50年,從記事起,逼仄的空間,陰暗的光線和樓道髒亂的環境就一直伴隨著他。他說:“過去我們這個房子52年造的,到現在這個房子已經變成危房了,這個地底下螞蟻、臭蟲、蜈蚣全往外爬,還有鼻涕蟲。燒菜的時候,做飯的時候,牆灰就要往底下掉,坐在臺子上吃飯,就要想到天上掉東西……”
武川路222弄改造前全景(央廣網發 楊浦區供圖)
武川路222弄過去的景象(央廣網發 楊浦區供圖)
過去,硃紅光的家在小區5號樓101和102,兩套加起來26平方米的面積,最多時卻住著9口人。
硃紅光:父母單位分的。
記者:你們家幾口住在這裡?
硃紅光:我當時1家有9口了。
記者:最多的時候?
硃紅光:最多的時候有9口,父母兩個,我們三個,我哥哥,哥哥的小孩還有姐姐。
硃紅光回憶,當時家家戶戶都是如此擁擠,公共廁所和廚房“一位難求”。最多的時候是三家二十七口人共用一個廚衛,在他的記憶裡,早上和晚上廁所永遠要排隊。“就一個早上,要27口人輪流排隊坐馬桶,上廁所,晚上也是,馬桶間總歸沒停過的。”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作為上海老舊房屋最為集中的中心城區,楊浦區有近三萬戶家庭透過相關政策換了新居,改善了居住環境,為什麼硃紅光住的武川路222弄始終不曾改善呢?原來,武川路222弄50多年來,產權人從上海建材學院到同濟大學再到上海財經大學,多次變更。而且其中一半的房屋是不成套公房。楊浦區房管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科負責人陳穎解釋,這裡正好處於幾種條件的“真空地帶”。陳穎說:“因為它是有廚衛設施的,在我們房屋分類中是分在職工住宅三這個型別裡面,所以不屬於舊改徵收範圍。第二是因為有三幢房屋是位於道路紅線上的,根據規劃要求,位於道路紅線上的房屋不可以進行改擴建。第三,它的產權幾經易手,產權單位不屬於我們政府,所以這個房屋不屬於直管公房,屬於系統公房,所以在改造資金上也有一定的困難。”
武川路222弄新改建居民樓(央廣網記者 韓曉餘 攝)
2017年,武川路222弄改造迎來了破局。楊浦區在上海首創了“拆除重建”的改造方式,將這些處於“真空地帶”待改造的房屋,拆除以後完全按照新建房屋的規劃重建。陳穎介紹,這個專案也成為楊浦區歷年來改造規模最大、涉及居民戶數最多、簽約速度最快的專案。陳穎表示:“居民的簽約速度非常快,我們這個專案是1月3日正式啟動簽約的,在1月21日就完成了100%的居民簽約工作。”
武川路222弄7幢樓拆除規劃重建後全景(央廣網發 楊浦區供圖)
僅用了2年,今年六月底,房屋建成。整潔的樓道、獨立的廚衛以及陽光充沛的陽臺都令硃紅光欣喜不已。更令他高興的是,只需補貼很少的錢,房子還從過去的不能交易,變成了擁有產權證並可以自行出售。鄰居們已經想好了慶祝的方式:“我們走的時候,歡送會我們辦了四桌酒,等到我們搬回來的時候,我們爭取搞個八桌!”
硃紅光的新家總面積超過了70平方米(央廣網記者 韓曉餘 攝)
新家可以容納下家電用品(央廣網記者 韓曉餘 攝)
現在,硃紅光每天都會騎著電瓶車來小區轉轉,跟進家裡的裝修。硃紅光的新家總面積超過了70平方米。
硃紅光談起新家高興不已(央廣網記者 韓曉餘 攝)
今年九月,他們一家就可以入住新居了。現在整個樓道里,幾乎家家都在開工裝修著,叮叮噹噹聲不絕於耳,硃紅光說,在他看來,這就是希望的聲音!“開心呀!走進新房間的門喜氣洋洋,等我這裡房子全部裝修好弄好了,希望你們大家再到我這裡來參觀!歡迎你們來參觀!”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