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煤老闆”今朝“綠老闆”的扶貧實踐:產業“拔窮根”
曲靖9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在煤炭業鼎盛時期毅然全身退出,只因深信“沒有百年的煤礦,但有百年的老店”;積累大量財富,卻轉型做起最辛苦的農業,只因“農業做好才最造福鄉親”……位於雲南省羅平縣的省級龍頭農業企業雲南萬興隆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從昔日小城“煤老大”到今朝“綠老大”,在實現自身轉型發展的同時,也探索出了一條產業扶貧路。
圖為公司總經理唐聞兵介紹產品研發情況。 劉冉陽 攝
“作為先富起來的人,能夠參與幫助別人是最大的福報;企業要持續參與扶貧,首先得確保自己很好地活下去;要想拔窮根,產業發展是核心動力。”談及企業多年參與扶貧的經驗,雲南萬興隆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唐玉生總結三點心得。
從“煤老大”到“綠老大”
時年53歲的唐玉生,從16歲起就在供銷社工作。1985年,他辭掉公職,成為新中國第一批“下海試水”的商人,先後幹過洗衣粉加工、電器批發、加油站等生意,後進入煤炭業,佔據當地市場的三分之一天下。
2010年,正值煤炭業發展的高峰期,在每天睡著也能有利潤的情況下,唐玉生卻選擇了放棄,全身而退。
“對於外人而言,彼時的煤炭業充滿財富神話,卻讓我們感到風險叢生、身不由己。”唐玉生的二兒子唐聞兵如此解釋父親的退出,“他認為,‘沒有百年的煤礦,只有百年的店’,想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業。”
圖為以龍村村民劉光輝在老宅旁蓋起新房。 劉冉陽 攝
唐玉生的“棄煤”決定,引發家庭和當地輿論的巨大震盪,但也得到支援。“不能只想著賺錢,總是琢磨著可以做點利人利己的專案。”唐玉生說,“既然選擇好了方向,就一定不為自己留退路”。最終,他徹底退出煤炭業。
揮別“黑色金石”,基於對時代洪流的理解,唐玉生將目光聚焦綠色、可持續的農業。
打鐵先得自身硬
“我始終想回報這片給了我機遇的土地。與鄉親息息相關的農業,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唐玉生告訴記者,經過多番考慮,他最終將目光聚焦當地得天獨厚的“三黃產業”――蜂蜜、菜籽、小黃姜,並依靠科技的核心競爭力,延伸產業鏈。
目前,其公司累計投資5.6億元,在當地建立起年精深加工35萬噸小黃姜、6萬噸菜籽油、1萬噸薑汁發酵酒、5萬噸姜產品等多條生產線,以及西南地區最大的生薑恆溫保鮮庫、產品研發中心和質量檢測中心,取得國家發明專利26項;並牽頭成立羅平縣特色產業協會,制定《羅平菜油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辦法》,和“羅平菜油”食品安全企業標準
此外,公司還透過“公司+協會+示範基地+農戶”的方式,帶動8萬餘戶農戶種植(養殖)油菜籽、小黃姜、蜜蜂,實現產業帶動農民增收5600多萬元;促使油菜籽、小黃姜的收購價分別從最低時的2元/公斤、0.9元/公斤,升至5.5元/公斤和4元/公斤,實現綜合社會效益近20億元。
“作為先富起來的人,能夠參與幫助別人是最大的福報。當然,作為企業,要想持續幫別人,首先得自身硬。”唐玉生說。
產業才能“拔窮根”
儘管自發展煤炭業開始,唐玉生就透過修路、助學等方式助貧。但他始終堅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脫貧,產業發展才是核心動力。
2016年,“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的號召發出後,萬興隆也加入精準扶貧隊伍。先後與當地臘山街道、九龍街道20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油菜、生薑等專案科技示範基地種植協議:邀請種植能人為農戶傳授種植知識,提供技術指導;免費供應種子、肥料;並以高於市場價20%的價格收購產品。截至目前已實現178戶683人脫貧出列。
倚著自家新房,遠眺山頭進入生長旺季的小黃姜,臘山街道以龍村村民劉光輝露出久違的笑容。不出意外,11月,他將以高出市場價20%的價格,迎來姜豐收。
“按國家標準,我們家去年已成功脫貧,但因為大女兒剛考上大學,公司為了扶我們一程,還是續簽幫扶協議。”在劉光輝看來,“靠自己的本事發展產業脫貧,更舒心,走得也更為踏實。”
“扶貧扶貧,就是幫一把,還得扶一程。”唐玉生說,幫扶農戶不再返貧,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公司希望以長期跟蹤幫扶的方式,做到“農戶不脫貧、公司不脫鉤”。
唐玉生介紹稱,下一步,他們還將把科技示範助脫貧的模式推廣到更多農戶和蜂蜜等產業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