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土專家、鐵娘子!水不退下去,我就不撤離!

由 聞人海瑤 釋出於 綜合

防汛抗洪一線,

基層工作人員

是一股重要力量。

他們中的一些人,

有著豐富的防汛抗洪經驗,

也發現並總結了一些好的做法,

這些天,

他們一直堅守在防汛一線,

用行動展現著責任與擔當。

“土專家”自創“土方”護堤安

方明勇,包河區煙墩街道“土專家”技術專班班長,從事農林水利工作近30年,長期與土地、河道打交道。汛情發生以來,他一直堅守在堤壩上,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排水法,被大家稱為“方氏”排水法。

摸索出排水“土方”

7月21日,派河大堤牛角段背水坡上出現了一條長約50米的裂縫。經專家“會診”,於23日晚連夜冒著大雨搶築了一條長約50米、寬15米、高2米、總體積1500立方米的堤腳固基平臺,有效控制了險情進一步發展。

雨水停止後,派河依然維持在高水位,壩堤含水量較高。固基平臺修建後,考慮到繼續降雨後平臺的安全性、穩定性,方明勇帶領“土專家”們在平臺上開挖了七八條縱向導流溝疏水;為儘快降低平臺含水,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增挖了橫向淺溝加速排水。

“導流溝沒有絕對標準,根據現場情況確定縱溝條數,一般不開橫溝;如果水量大,還可以挖濾水井。”這兩天,方明勇和幾位“老把式”仔細檢查搶險點濾水井挖掘情況。

7月29日,方明勇(左三)在壓腳固基平臺檢查濾水井排水情況。

在多年防汛實戰的基礎上,憑著對轄區地形、土質等的熟悉,方明勇摸索出了一套對巢湖大堤、派河大堤(煙墩段)防汛行之有效的排水法,簡單來說,就是“水道溝渠記心中,一巡二固三統籌,縱溝橫溝濾水井,排水減重是根本”。這個方法在防汛中多次發揮重要作用。

“土專家”科學防汛

汛情期間,他牽頭組織25名有防汛經驗的支部書記、黨員和群眾,成立了煙墩街道防汛抗洪技術專班,並擔任班長,主要負責全街防汛一線排澇站點統籌、險情預判、隱患分析、應急處置等技術難題。

方明勇告訴記者,煙墩街道瀕臨巢湖,涉及入湖口河流有3條,分別為派河、北澇圩和老丙子河,水域相連、水情相通。防汛工作中,做好排水的統籌很重要,“丙子河堤埂單薄,排多了河道高水位影響河堤安全,排少了圩內水位高可能出現內澇,要及時排程排澇站、確定開機臺數和排水時間,保證丙子河堤埂安全和圩內不內澇。”

衝鋒一線護堤壩

方明勇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後分配至煙墩鄉農業辦公室,這一干就是近30年。

守大堤、睡大壩、排隱患、除險情、做預案、調物資……防汛期間,他一直衝在一線,哪裡危險哪裡就有他的身影。截至目前,他已連續在大堤上奮戰了17天。

天晴了,但巢湖還維持高水位,大堤長期浸泡,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防汛工作進入關鍵期,思想上不能放鬆,我們會繼續保持巡堤力度排查隱患,直到水位降到警戒線以下。”方明勇說。

圖/文:侯燕平 記者 黎靜

“鐵娘子”巡堤除險不言退

百年不遇的洪水讓廬江縣同大鎮境內的小南河水位持續高位執行,險情不斷。連日來,同大鎮魏蕩村黨總支書記左作鳳沒有回過一次家,堅守一線指揮鄉親巡堤查險、處置險情,守護著村內4.35公里的小南河河堤,被人們稱為“鐵娘子”。

“你稍等,先讓我吃口面,把這裡的險情處置完再說。嗓子疼,中午就吃了一碗稀飯,體力有些跟不上。”8月2日午後,記者在魏蕩村小南河畔見到左作鳳時,她正吃著泡麵。

工作間隙,左作鳳以泡麵充飢。

今年55歲的左作鳳身材不高,面部黝黑,額頭掛滿汗珠,說話聲音嘶啞,看著十分憔悴。簡單吃了幾口泡麵,左作鳳又開始忙碌起來。當天上午,她在巡查中發現村民胡新蘭家門口出現滲水,趕緊帶人在此開挖導滲溝。

“我們這邊有好幾個工廠,一旦守不住,工廠就會被淹掉,還會危及同大圩。堤壩滲水若不及時匯出來,可能會出現塌方,帶來更大隱患。”左作鳳說。

左作鳳是土生土長的魏蕩村人,參加過2016年抗洪搶險,對小南河河堤十分熟悉,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處突”經驗。在她的指揮下,十幾名搶險隊員揮舞著鐵鍬,向著已經開挖好的溝裡填充石子,防止水把泥土帶走。

提及左作鳳,搶險隊員們紛紛點贊。

“我們這個圩屬於同大圩中的一個小圩,1969年、1991年破過,今年這麼大的水,目前還能守住,真是個奇蹟!這些天左書記每天都在圩堤上轉,要協調處理的事太多,一天最多隻能睡兩三個小時,非常辛苦,是我們的榜樣!”參與大堤巡查的同大鎮退休人員王雲海介紹,左作鳳對工作一向認真負責,2016年防汛時,她的右腳大腳趾摔成粉碎性骨折,可是她不顧醫囑,硬是拄著柺棍在大堤上值守。

因為沒日沒夜地在大堤上來回跑,左作鳳的雙腳已經腫了。“疼也得堅持!因為大家的齊心協力,才守住了大堤!作為村黨總支書記,我必須帶頭繼續堅守,水不退下去,我就不撤離!”左作鳳堅定地說。

圖/文:記者 華新紅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合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