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洪峰”來襲
我們如何應戰
分佈在長江流域的
3萬多個水雨情監測站點
透過各種物聯網感測器資料
為你覆盤汛情
物聯網大資料發現
大自然出題的難度超出了直覺印象
而交出的考卷和答題的方式
更是重新整理了認知
一
在長江水文情報預報中心
分析處理的海量資料中
“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以下簡稱“長江5號”)洪峰抵達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流量高達7.5萬立方米/秒,為三峽建庫以來迎戰的最大洪峰。而經三峽水庫蓄水、攔洪,洪峰出庫流量降低到4.94萬立方米/秒。
8月19日,長江三峽樞紐工程開啟洩洪深孔洩洪。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削減量為2.56萬立方米/秒,削峰34.1%。如果沒有三峽,長江中下游遭受的汛情將是另一番場景。
洪水給出的考驗是一道歷史性的難題。從歷史資料來看,7.5萬立方米/秒的長江干流流量,僅次於1954年的約7.6萬立方米/秒,超過1998年的7.2萬立方米/秒。
而對這道難題作出的解答卻是精彩的。8月27日中午起,因“長江5號”洪峰透過而高漲的長江武漢段水位開始回落。此間,長江漢口站最高水位約為26.86米,低於27.3米警戒水位。這個水位甚至未能進入歷史最高水位前10名。
“歷史之最”不再是長江抗洪不可承受之重。
二
三峽工程今年經歷的考驗還不止於此
“長江5號”之前還有四次“考試”
7月2日、18日、27日,8月15日,已有4次編號洪水洪峰進入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峰值在5.3萬立方米/秒至6.2萬立方米/秒之間。而且,多個洪峰接踵而至,挑戰更大。“長江2號”“長江3號”間隔9天,而“長江4號”還未透過湖北段時“長江5號”就已進入三峽水庫。
8月20日拍攝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啟洩洪深孔洩洪的情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鄭家裕攝
科學排程,是依託三峽工程和長江流域水利設施抗擊洪水的關鍵。
如何在上一次洪峰通過後快速洩洪、儘快騰出空間,同時兼顧中下游水情和承受能力?決策的重要支撐來自水雨情監測站點資料。
無數個感測器,時時在為長江“把脈”,將水雨情互聯在一起,透過模型演算法,為防洪減災高效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支撐。
據瞭解,我國南方主要江河洪水預報準確率已達到90%以上。
三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苦練‘千里眼’和‘順風耳’。”長江委水文局黨組書記陳敏說,透過實施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等專案,長江流域水雨監測預報站點由1998年的2000多個,增加到目前的3萬多個,初步形成監測物聯網。
8月18日,長江委上游水文局寸灘水文站測量人員在水文測量船上提取洪水水體樣本。新華社記者 黃偉攝
上世紀60年代,我國一般採取電話報汛、甚至人工報汛。到80年代,水利系統開始採取電臺報汛。新世紀以來,自動測報逐步成為水文監測的主要方式:以影片水位計流速儀、雷達水位計流速儀以及光纖流速儀水位計、聲學多普勒流速儀等多種型別感測器為基礎,實現水文監測的自動化、數字化。
目前,長江流域實時水雨情報汛資訊可在20分鐘內收集完成,報汛頻次達到每5分鐘1次。而20多年前,長江流域2000多個報汛站提供一次資訊,時長達2至3個小時。
裝備有多種感測器的水文監測站,最終透過北斗衛星傳輸水文資料。
除了水文部門管轄的雨量站以外,氣象部門管轄的雨量站等也納入到長江防洪預報排程系統裡面,形成了集衛星、雷達、水文報汛站、氣象站、水利工程專用站等空天地於一體的流域全覆蓋水雨情立體監測體系。
“透過自動化、智慧化實時監測,協同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的監測資訊和不斷加強的水文、氣象預報技術,我們已能做到短期洪水預報‘八九不離十’,可謂是‘耳目聰明’。”陳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