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學者文章:為什麼美國經濟供給能力如此之低?

由 藍樹芬 釋出於 綜合

  參考訊息網10月27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0月22日發表題為《供應的報復》的文章,作者為胡佛研究所高階研究員約翰·科克倫。全文摘編如下:

  通脹高企、能源價格飆升、生產瓶頸、物資短缺、管道工根本不回你的電話——經濟正統觀念恰好迎面撞上了名為“供應”的現實之牆。

  當然,需求也很重要。如果人們想買的東西只有他們現在買的一半,那麼今天的瓶頸和短缺就不會發生。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財政部新印了數萬億美元,並向幾乎每個美國人發放支票。通貨膨脹本不該難以預料,然而,它卻令美聯儲完全措手不及。

  美聯儲的理由是,這種供應衝擊是被壓抑的需求帶來的短暫症狀。但美聯儲的工作是(至少應該是)衡量經濟可以提供多少供應,然後將需求調整到這個水平。

  當前的困境應該會改變人們的觀念。人們可能會對現實中的商業週期學派重新給予尊重,因為他們精確地把關注點放在供應緊張上,並警告不要因供應低效而被凌遲處死。阿瑟·拉弗——他的同名曲線宣稱較低的邊際稅率將刺激增長——應該對今年企業稅帶來的創紀錄收入感到高興了。

  美國不應陷入供應短缺。上個季度,美國實際人均GDP(扣除通脹因素)剛剛勉強超過疫情前的水平,整體就業仍比上一個峰值低500萬。為什麼美國經濟的供給能力如此之低?顯然,其中有許多幹擾性因素。因此,經濟政策的任務已被推翻,或者更確切地說,被調整方向,使之回到本來應該一直在的地方:專注於減少供給側的低效。

  今天的一個根本問題是在勞動力短缺的同時美國人根本不去找工作。儘管登記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個,比疫情前的峰值多了300萬,但只有600萬人在找工作。

  我們對人的行為有兩點了解:第一,如果人們有了更多錢,他們就會減少工作;第二,如果工作的報酬更多,人們就會多幹點。我們目前的政策帶來了雙重打擊:有了更多的錢,但如果出去工作,大部分錢就會被拿走。去年夏天,每個人都明白,失業後領取的福利金比工作還掙得多的人不會重返勞動力市場。這個問題仍然存在,而且還在惡化。

  實際上,目前議程上的每項政策都加重了這種抑制因素,加劇了供應緊張。兒童保育是諸多例子中的一個小例子。兒童保育成本被宣稱為最新的“危機”,而“重建更好世界”的法案提出了一項新的無限制的權利。

  這項法案增加了成本和抑制因素。它規定兒童保育工作者的工資必須至少達到小學教師的水平(63930美元),而不是目前的平均工資水平(25510美元)。各家庭從家庭收入中拿出固定的和上浮的一部分。如果這個家庭掙的錢更多,補貼就減少了。

  或者考慮一下氣候政策,它會在今年冬天讓我們幡然醒悟。這也是可以預見的。目前的政策重點是在還沒找到可靠的大規模替代品之前,就切斷化石燃料供應。來個小測驗:如果減少供應,物價是漲是跌?今年秋天面臨能源價格飆升的歐洲人剛剛找到了答案。

  在美國,決策者們設計了一種“舉全政府之力”扼殺化石燃料的辦法,同時又不斷重複“氣候風險”正因低價格令化石燃料公司瀕臨破產的口號。

  上週國際能源署宣佈,目前的氣候承諾將“創造”1300萬個新就業機會,而在“淨零排放情景”下,這一數字將翻一番。但我們正面臨勞動力短缺。

  現在,是時候打破我們政府製造的供應枷鎖了。政府政策阻止人們建造更多住房。職業許可證減少了供應。我們抱怨勞動力短缺,但成千上萬想移民的人急切地想來到我們的國家工作、納稅並促進我們的經濟發展。

  伴隨著通貨膨脹的供應緊縮是一個響亮的警鐘。現在,供應和效率必須是我們經濟政策重中之重。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