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網上看到一個影片內容大意是,大媽和大爺經常一起跳廣場舞,然後相戀。
如今,兩個人商量著準備結婚,但前提是大媽得在房產證上加大爺的名字,用大爺的話說就是,加了他名字才算是真的愛他。
可是,大媽的房子雖然是在她的名下,並且首付也是她付的,但是一直都是兒子和兒媳在還房貸。
所以,大媽決定在房本上加上大爺名字的事情,自然遭到兒子的強烈反對。
於是,一個堅持再婚,並在房產證上加大爺名字,一個堅決不同意,母子倆兒鬧得不可開交。
看著暴怒的兒子,怎麼勸說都油鹽不進的大媽,不免唏噓。
這事讓我想起,之前我們小區裡兩位老人之間發生的一段故事。
大爺姓房,我們都叫他房爺爺。
那年房爺爺62歲, 老伴在他50多歲的時候生病去世了。
他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嫁到了新加坡,常年定居那裡。
兒子的房子在我們隔壁小區,雖然父子倆兒隔得不遠,但是聽說,兒媳婦是出了名的“厲害”角色,平日裡沒有兒媳婦的允許,兒子從來不敢擅自來看他爸爸。
有一天,房爺爺一覺睡起來竟然全身不能動了,因為當時身邊沒有人,導致送醫不及時。
而突發的中風也給身體留下了後遺症。
在那兒之後,他手腳就有點兒不方便,說話也不清晰了。
好在,每個月還有幾千塊錢的退休工資,女兒平日裡也陸陸續續打了不少錢到他賬戶,平日裡除了吃穿用度,這麼些年房爺爺倒是存了一些錢。
於是,一尋思,自己如今腿腳不方便,做飯做家務也有點兒困難,就讓親戚在鄉下給介紹了一個保姆照顧他的衣食住行。
這保姆說來也是一個苦命的女人,早些年老公意外去世,兩個人有個女兒,可惜女兒結婚後,在夫家生活過的不如意,有次被她老公打了一頓之後,想不開,跳河自殺了。
女人來到房爺爺家之後,對他照顧的那叫一個盡心盡力。
有種像父母對孩子的感覺,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
早上房爺爺還沒起床,女人就已經做好了飯菜等著,每天早晚兩次推著坐在輪椅上的他出門遛彎,一天吃什麼藥都是她提前給準備好,遞到房爺爺手上的水永遠都是剛好入口的溫度。
女人對房爺爺說,遇見了是緣分,都是可憐人而已。
房爺爺這邊對女人也越來越依戀,只是他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他常常想,女人那種情況,想必將來也沒人養老,更別說百年之後沒人安葬的問題。
思來想去,他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把自己名下的房子過戶到女人名下,將來誰要能在女人晚年時照顧一下她的生活,幫忙料理後事,就讓女人把房子給誰。
那麼想之後,他也那麼做了。
自然,等到兒子兒媳婦知道後,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為此,兒子甚至揚言,父親那麼做就和他斷絕父子關係。
只是,房爺爺鐵了心,任兒子怎麼說都沒用,堅決要把房子過戶給女人。
那段時間,兒子和兒媳天天和房爺爺吵鬧。
後來,估計小夫妻倆兒看老父親心意已決,並且真的已經把房子過戶到了女人名下,沒有了轉圜的餘地,也就只能作罷。
但是,直到老爺子快要去世時,任憑女人怎麼懇求,他們也沒再去看過他一眼。
三年後,老爺子就去世了。
房爺爺去世後,女人把房子過戶給了他女兒。
那以後,女人去了哪裡,再也沒聽人說起過。
影片中的老大爺讓大媽在房產證上加他的名字說的話:“加了他名字,他才能和大媽好好過日子,不加就不要在一起了。”
相較於大爺的“威脅”,房爺爺的這種贈與,讓旁觀者明顯舒服很多。
對於影片中的大媽,相信經歷了大半生風風雨雨的她,並非真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過大爺動機是否真的單純?
只是,陷在“愛情”裡的她,聽不見任何的聲音,就算飛蛾撲火也要撲一回吧。
一套房子的價值有多大,不言而喻。
為什麼老人會隨便就把一套房子贈與他人,或者堅持寫上他人的名字呢?
這背後的原因,無非是:孤獨和渴望被愛。
就如房爺爺,在老伴去世後,女兒遠嫁,一年見不了一次,兒子雖在跟前,有和沒有那個孩子,對他的生活來說沒有什麼區別。
尤其,在生病之後,一個人的生活有多難,他比任何誰都清楚,而保姆盡心盡力的照顧他,是人都會被感動。
何況,還是一個生病的老人。
影片中的大媽,到了暮年,突然遇見了“愛情”,想追求幸福的生活,堅持妥協於大爺的無理要求,也不過是怕“失去”。
畢竟,只要是人,不管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年齡,渴望被愛的心,是永遠不會變的。
只是,生活複雜,有“愛”就有被“欺騙”的可能。
“先疑人再信任”,老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在與人想要進一步發展關係時,可以等把對方瞭解清楚了再決定。尤其,是那些對自己花言巧語,體貼入微的異性,要相信這世上真的沒有無緣無故的“好”。
多和同一個圈子的人交流,聽聽他們對心儀的那個人真實的評價,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是沒有道理的。
財產分割清楚,在這個年紀,若是自己本身的實力,確實讓別人有機可趁、“有利可圖”,在婚前建議把財產分割清楚。
結語:其實,說一千道一萬,在老人的事情上,最主要的還是子女的陪伴。
作為子女,平日裡除了生活的需要,也要關注一下老人的心理問題。
一個人到了一定年紀,金錢在他們意識概念中,也許就真的只是身外之外。
因此,給“感情騙子”們有機可趁的,往往是他們的“孤獨”和“渴望被愛”的心理。
與其等到事情發生之後,面對怎麼勸說都油鹽不進的老人,不如現在多花點心思在他們身上,讓他們晚年的生活不至於被“孤獨”包圍,乃至於為了追求所謂的“愛”,而不管不顧。
(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