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下父母心”,天底下做父母的沒有不為兒女著想的,即便了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父母也不忘為子女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歸根結底來說,父母還是怕子女受苦,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減輕他們肩上的負擔。尤其是在生活壓力巨大的今天,為子女殫精竭慮的父母更不在少數,像子女成家、買車買房這樣的人生大事,少不了父母博大的愛。
小珍今年27歲了,眼看已經到了出嫁的年齡,父母為她的婚事沒少操心。終於,小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幸福,父母既感覺欣慰又有些捨不得。畢竟這些年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就這樣嫁到了婆家,父母心中五味雜陳。
就在小珍結婚的前一天,媽媽將小珍叫到房間,只見小珍媽媽從抽屜中換換拿出一個存摺,“這是這些年我和你爸爸為你結婚攢的錢,你拿去吧。”小珍心頭一驚並且連忙拒絕,在推三阻四中終究敵不過母親的執拗。
小珍父母只有她這一個女兒,平時總害怕吃苦,平時孩子在身邊也就罷了,但一旦結了婚自己就照顧不到。於是父母就商量著在城市給女兒買一套房子。看著寬大的客廳臥室,父母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本以為這是件小事,可隨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父母發現小珍最近老是辭職換工作,問她原因說是幹得不順心,最後索性賦閒在家不去工作了。父母覺得這樣不是長期的辦法,就對小珍進行勸阻。
而小珍的言辭讓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說自己現在婚也結了,房子也有了,工作與否都無所謂了。父母開始覺得給女兒買房是個極其錯誤的決定,看到女兒的現狀,不禁自怨自艾了起來。
其實,在生活中父母給子女買房的事情比比皆是,有交首付的按揭的,甚至全款現提的,都想讓子女住進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少走一些彎路少受一些苦。
可能在很多父母眼裡,給子女買房是理所當然的,是自己全心全意為子女考慮的體現。但一些過來人發出警告,最好不要給子女買房,因為這會對子女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一、容易讓子女產生惰性心理,失去奮鬥的動力
在如今的年輕群體中,要問整日忙忙碌碌的原因是什麼,多數人會回答買房買車,在一些大談夢想的人心目中,這可能顯得有些庸俗,但卻是很現實的。
顯然,房和車已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兩樣裝備,雖然有時候看似是兩座大山,但同時也是人們為之不懈奮鬥的動力。父母覺得自己一心為子女好,其實等於是撤走了子女的目標和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子女首先會變得不適應,然後容易滿足停留在原地。就像小珍一樣,婚姻和房子對自己來說已經具備了,奮鬥似乎就成為了可有可無的事情。
我們常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動力的缺失和惰性心理的產生,對正處於奮鬥階段的年輕人來說,影響是很深遠的。
二、不利於子女獨立人格的培養
何為獨立?不單是說長大後離開父母就是獨立,對父母物質上的依賴,或者精神上的依戀,都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距離並不能代表獨立,如果沒有斷除物質或精神上的憑依,即使身處天涯海角,也很難形成獨立的人格。
在買房這件事情上,只有讓子女自己為之奮鬥時,感受到問題的嚴峻性與前所未有的壓迫感,才會意識到獨立的處境有多麼艱難。
一些有遠見的父母,在是否幫子女分擔的問題上,也會斟酌再三,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子女獨自去面對的。
也就是說,子女長大了具有了獨立的思維和獨當一面的能力,父母就要退居子女的守護者,必要的時候給子女適當的幫助。只有這樣,才會更有利於他們獨立人格的培養。
由此可見,父母幫助子女買房的行為是弊大於利的。雖然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幫助孩子買房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不僅自己心裡舒坦,子女也會輕鬆很多,看起來是兩全其美的事情。但父母也應該考慮到買房後,子女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比如是否會影響子女的價值觀等。
各位父母,你們是怎麼看待給子女買房這件事情的呢?